皇帝捋了捋胡须,沉思了片刻。
“细数皇族子侄,属正德最长。”
“太子统儿、豫章王综儿、文达世子恪儿、恭儿,长沙王世子孝俨,皆年少青春,心性尚无定数,还需假以时日调教才是。”
“至于其他世子,虽已近青壮,然无甚功名可言,回想他们父辈,都是同你我并肩作战兄弟。”
“你我既为叔伯,又如何能无端斥责呢!”
“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叔伯,我们理应用心教诲,方为上策啊。”
“皇兄所言甚是。”
“这样,我会降一道旨意,让太学和地方学舍施以佛经教化,相信诸子侄儿孙定能以善为首,行孝为先。”
“吾弟觉得如何?”
皇帝的一番话,很显然是对那些子侄小辈下不去手的意思。
当然,仅凭七殿下只言片语,就把皇子子侄给怎么样了也不现实。
既然提醒的目的达到了,七殿下便拱手作罢。
“皇兄仁爱,弟羞愧万分。”
“哎!彦达身为侍中,又为亲王,既为我分担国事,又不忘点化子侄一辈,为官乃国之首要,居府乃慈爱长者也!”
皇帝说着,接过了喜儿递过来的茶杯,吃了一口。
“说到国政,臣弟还有一事要报。”
“你且说来。”
“近日中书省接到北徐州奏报,五州都督萧靖艺任人为亲,刚愎自用,致使战机贻误,损我兵将。此事本由中书徐令和御史孙中丞于昨日朝会进行奏报,但我思量再三,还是将奏表带给皇兄先行过目才为妥当。”
“此事关乎北徐大局,更关乎我皇族颜面。”
七殿下说着,便从宽袖中拿出一本糙纸递了过来。
“臣弟擅自做主,压下了奏表,还请皇兄降罪。”
七殿下低头拱手。
皇帝垂目低眉,接过糙纸后仔细查看着。
奏折上,是萧子昭带头参奏。
建安王、轻车将军萧子明、扬州大中正陆明霞、临川内吏到茂公、扬州治中何敬容跟着署了名。
要说扬州所辖之地出了什么事情,这几个人联名上表也是在意料之中。
但在署名的最后,还跟着给事中陆佐公、骠骑将军、临川王司马康长明和左卫将军昌义之的名字,这就让人费解了。
那陆佐公乃是皇帝祚践前的旧友,到现在二人关系仍旧十分亲密,是皇帝特别器重的一个老臣;至于康长明、昌义之二位将军,也是开国老臣,是皇帝的铁杆儿,怎么如今却加入老六的队伍了!
再说萧靖艺,是长沙王的亲弟弟,也是皇帝的堂弟。虽然皇帝没有下旨,但长沙王一直遵守无召不得入朝的传统,足见他是多么崇古尚礼。与此同时,他在湘州也做了诸多好事,为政清廉,德才兼备,在地方和朝廷里都有盛名,他的弟弟萧靖艺颇受影响,对朝廷的忠心是没得说。
如今一方忠良的王公竟然被临川王那边以压倒性优势联名参奏,为了北徐大局,皇帝不得不慎之又慎了。
而七殿下说降罪是客套话,过也侧面证明了他遇事沉着冷静、以皇帝为尊的忠君思想是一而贯之的。
皇帝思虑良久,半晌无话。
正是:
仍忆雍州义兵聚,昔日昏主汗衰颜。
天下屈指做手谈,宗族相妒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