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屡次当朝质疑他所决,嬴政从未给他重罚,在朝中势力交锋最是激烈时,嬴政让他去外监军,去的还是最信任的武将身边,这期间,也未禁止他参与朝政,他上的每一份书,嬴政都会看。
日后扶苏监军归来,不仅有军功在身,亦有蒙家势力为他站台,加之他为扶苏安排好的朝臣,扶苏只要踏着他备好的路往前走就好。
桩桩件件都是想扶苏的以后,他虽追求长生,但也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有在给扶苏铺路。
到头来,扶苏却没有一点作为继承人的自信,居然还觉得他会赐死他。
究竟是差在哪一点。
哪一点让扶苏不够确信他一定是继任者。
扶苏根本不敢抬头看他。
有人传假诏,就代表着嬴政身边有奸佞,这行人能假传诏书,日后就能把控国政。
真正的遗诏是让他回去继位,真正的继位者一死,那边的秦帝国势必就会陷入混乱。
拥立他的臣子不会臣服于登基都透露着异样的新君,这些陪同嬴政打下江山的忠臣很可能会被害。
初始建立的秦帝国本就民心不稳,少了一个如嬴政那样能主宰一切的统领者,又逢奸臣当道,良臣被害,如此一来,国将不国。
以新继任者的能力,又将撑过几年?
他的自尽,等同于毁了秦国几代良君的基业。
他本以为死亡是他的解脱,没想到他的死,是为自己本就无意义的人生添上了头等重罪。
若是自己能多一份疑心就好了。
不,扶苏苦笑一声。
他从前根本不敢笃信自己会是继任者,在那种境况下,又何来的疑心。
那时天下人都认为他会是太子,可嬴政却没有下令将他封做太子。
后来便有了各种声音,暗地议论他是楚国贵族之女所生,如今民心不稳,尤其楚地抗秦之力一直不灭,日后掌权,万一联合外戚,将帝国大业交由楚人那该如何是好。
他们都说,嬴政是顾虑这些,才迟迟不立他为太子。
他肯定是不信的。
秦国朝堂的楚系势力早被嬴政荡平,楚国都灭了,嬴政又怎么会担心那残余的势力。
但他很想听一听嬴政到底如何想,他很想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可直到他被外派去监军,远离了官场,这个答案都没有来。
嬴政从来不与他说他的所思所想。
从来不说。
他就如同临空的日月,高悬九天,可望不可及。
太阳终归灼热,终归刺目,纵有人逐日,却终归不得靠近,扶苏早就明白。
可他又是温润的月光,少时嬴政牵他的手,那份温暖扶苏记了很久很久,后来无数次的对谈,无数次因长子身份而得来的特殊,扶苏对他的崇敬,以及对这份特殊的珍视都悄悄藏在心底。
他自知永远追不上太阳,只想凭借着这点血缘,追着他洒下的光辉,企图与不那么耀眼的明月并肩。
可嬴政的目光实在太过高远。
他的各种决定,迟迟不定的太子身份,扶苏觉得自己太过渺小,从不在他视线范围之内。
久而久之,他对自己没有了自信,各种风言不知何时入了心,成了经年不散的心结。
收到诏书那日,扶苏像是得到了解脱。
在信与疑之间,他选择了信。
他以为嬴政终于找到了比他更好的继承者,于是可以安心不要他了。
他在民间的声望太高,是时候杀了他为新选定的继承人铺路了。
父要子死,君要臣死,他又有何异议可言。
冰冷的兵刃贴去喉管的那一刻,他其实很想当面问嬴政,问他为什么。
他从小拼命将一切做到最好,为了追上他的脚步而处处努力,在一众皇子中没有人能比过他,民间给予他最好的美称,朝臣给予他最好的赞誉,可这所有的所有,为什么换不来他一分一毫的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