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来,连早饭都没吃便往窑炉的附近走去。
今天得把活干完了,有空我还想去东边的那片丘陵地段仔细探索一番。
这次依旧是在那泥堆上改造,考虑到三个陶缸的重量不轻,我在里面用石头和泥土堆砌出一个火膛出来。
这样有了承重的炉桥就能稳定加热,不用担心会被陶缸压塌陷。
三个陶缸下面各自有一个炉桥,加热时它们的受热就能变得更一致。不过由于火膛占了一定高度,现在还得把泥堆再往上加高一点才行。
我依旧搓出泥条来一圈圈往上加高泥堆,这一次为了保温效果好,越往上就变得越细,最后呈一个带烟囱的尖锥形。
下面烧火的火膛,我直接在地上掏出一个达科他火坑,上面也放上一个炉桥。
这样加了柴火以后只要用石板封住加柴口,风就会从达科他火坑里虹吸进火膛里面,增加里面的火焰温度。
这个是一次性的炉窑,陶缸我已经在封口之前把它们安放到位,此刻只在上方留了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烟囱用来空气对流。
把炉火点燃,不一会在火坑的吸风鼓动下,炉子里的温度开始升高。一开始我把控着温度,还不能升的太快,不然后面加高的炉体会开裂。
等到外面的炉体完全干燥发白以后,我往炉膛里加入了大量的木柴。然后把加柴的入口用石板封死,风顿时呼呼往火坑里灌进去。
炉壁以体感的速度在迅速升温,不一会阵阵热浪让炉壁附近的空气都扭曲起来,微微颤动。
我把加柴的任务交到了托普的手里,托普经常和我在厨房忙活,只要告诉它一直往火膛里面加柴不让火熄灭,这只聪明的猴子它便知道应该怎么做。
我把之前沉淀芋头淀粉的水缸盖子揭开,此刻上面的水已经变得十分清澈。
我把上面那层水全部倒尽,芋头淀粉沉淀得很好,甚至已经变成一个像陶土般的整体。
即便水全部倒出,那些淀粉依旧牢牢粘附在一起。
不过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粘在一起,只是和那些稀泥一样,因为细腻密质的原因水分被完全压到了表面,使得芋头淀粉变得更紧密一些。
我用那根长矛的矛头先在淀粉上戳出来一个大洞,然后一路往下掏把半干的淀粉掏的松散一些。
只要掏通到底部,把淀粉挤压的应力破坏掉,剩下的淀粉就很容易被破坏成粉末状态了。
把所有淀粉捣成粉末后,我开始在我常做饭的那口锅里加上大半锅水烧开。
然后把芋头淀粉用干净的木瓢舀出来一边慢慢加入锅中,一边用一双特制的大号筷子在里面快速搅拌。
主要是打散那些成块状的淀粉团,这个和家里打鸡蛋液有些相似,以前看我姥姥这样做过,我当时就在一旁给她打下手。
接着继续往里面加入淀粉,一直搅拌下去。
最后需要达到里面半透明的芋头淀粉能成功挂在筷子上起大片子,才能停止加淀粉。
这时的芋头淀粉已经达到相对浓稠的状态,只需停火用小火保持一点温度温着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