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从一到十谈养生全文免费阅读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推荐序

我与雪亮的缘分要追溯到1993年。那个时候,他刚刚从坦桑尼亚做艾滋病研究归来,出于对中医养生的浓厚兴趣,他没有继续艾滋病的研究,而是选择到我的养生室。看着这个忠厚直爽、外粗内细的山东小伙子,我打心眼里喜欢。1997年,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开始报名,雪亮提出要做我的弟子,我考虑他是中医泰斗刘渡舟老师的学生,心中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当年我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的时候,《伤寒论》是刘老教的,刘老也是我的老师。但看雪亮情真意切,非常坚持,我也就同意了。

雪亮是我几个学生中颇具特色的一位,这个特色不是指别的什么,而是指他对中医,尤其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刻悟性以及对中医学不同寻常的热爱与追求,这是难能可贵和值得赞许的。雪亮对经典的执著与热爱,以及在经典中医研修方面所达到的境界,已在这部书稿中充分地展现出来,相信各位在阅读此书后,应该有所感,有所得。

雪亮是20世纪80年代从山东考到北京来的少数研究生之一,曾经是学校里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他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和长期反复探索的临床实践,一步一步走上了治病救人的大医之路,我心中颇感欣慰。

相识至今已近20载,名分上我们是师徒,相互砥砺,教学相长;工作中又是挚友,精诚团结,问难答疑;生活上又情同父子,心心相印,一往情深。

雪亮为人低调,治学严谨,喜欢厚积薄发。无论研习中医经典有所心得,还是临床诊疗多所感悟,总喜欢付诸笔记,反复揣摩而不轻易示人。沉淀至厚而无疑碍者,方肯付梓发表。从医20余年来,雪亮发表的论文不是最多的,但我敢说篇篇是精品,句句有新意,其中蕴涵着真知灼见而不乏创新思维,是深得中医治学之奥义者。

《从一到十谈养生》是雪亮积数年之功的扛鼎之作,即将付梓之际来找我索序。诊疗之余,我是抱着先睹为快的心情认真研读此书的。展卷细读,收获良多;掩卷沉思,感慨万千。雪亮讲中医,不仅观点纯正,言之有据,而且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加之文采飞扬,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哲人发聩解谜,似雅士行吟低唱。他的言谈中没有不着边际的呓语,没有似是而非的钩玄,于平淡中能把三焦、四诊、五味、六淫、七情、八纲这些深奥艰涩的中医之理讲得如此明晰透彻,又如此生动通俗,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余既讶其功夫深,又叹其才学秀。转而思之,这实源于雪亮的学贵沉潜,思贵专一,更源于他淡泊名利,造福社会的精诚医德。我知道,他经常不顾自己疲劳,坚持出诊;倾心带徒,毫无保留;当面对疑难顽症,一时拿不准时,绝不会顾及脸面,敷衍塞责,而是坦诚相告,再行探索,或者虚心向别人请教解疑。

《从一到十谈养生》的问世,能帮助大家对中医有个整体的了解,知道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中医养生会受欢迎。还会为希望通过学习中医达到养生保健的人士提供帮助,同时还对学习中医有宏观和具体的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石,渐次迈进,对以后学习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食疗、手诊、面诊以及其他中医保健方法、养生方法都会有所帮助。中医是一通百通的,中医理论能指导一切中医临床,指导一切中医实践。余以为,这是本书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与主旨所在,也是我欣赏并肯定这部著作的缘由。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深望雪亮笔耕不辍,在中医学领域再铸辉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余信也,感作者之仁心,是为序。

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嫡孙

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研究室主任

孔令诩

2009年7月4日

。。

前言

不记得哪位名人说过了,说中国有两大国宝,一是中医药,二是中国菜。眼下全社会的中医养生文化学习热就印证了这一说法。但笔者认为,现在社会上对于中医的态度也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认为中医高明得很,祖先留下来的特别是《黄帝内经》等经典都是真理,中医应该是超过现代科学的学科,相比之下,西医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中医要落后得多。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认为中医是骗人的,应该取消中医中药。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中医,而且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包括一部分大学教授、西医大夫也不相信中医(只不过他们不一定愿意谈论这个话题罢了)。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中医,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会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呢?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对中医的不了解,甚至是误解。写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中医有个整体的了解,知道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为什么中医养生会受欢迎。而且,这本书还会为那些想通过学习中医达到养生保健的人提供帮助。事实上,我在这里所讲述的内容,对学习中医有宏观和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以后再去学习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食疗、手诊、面诊以及其他中医保健方法、养生方法都会有所帮助。因为中医是一通百通的,中医理论指导一切中医临床,指导一切中医实践。

热衷学习中医的人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为治病救人,一种是为自我养生保健。无论哪种,要想学到其中的精髓,应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童子功。不管中医西医,只要是学医就一定要死记硬背很多东西,特别是学习中医。比如说足三里穴在哪里?中药最苦的药是哪几味?治疗小孩发烧最简单的那个小方子是什么?如果不背不记,我说一千遍、一万遍,你都不会知道,这肯定不行。不管学中医还是学西医,都需要记很多东西。不管是从事养生保健,从事足疗,还是自己开养生馆,自己当大夫,都需要尽量多记一些有用的东西。有人说自己年纪大了,记不住了。岁数越大记忆力越差,这是事实,但是岁数越大理解力越好。虽然年轻人的记忆力相对来说比中老年人的好,但是越年轻理解力越差。所以大家各有优势,不必为这些烦恼。

第二,悟性高。学中医和学西医不一样,和学数理化、计算机也不一样,悟性要高,要多动脑筋,因为中医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这里面有很多辩证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书中提出很多问题,结合一些例子来启发大家的悟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东西在你背的时候还不是很明白具体意思,这没有关系,先背下来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间长了,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悟出来了。中医有本书叫《医学心悟》,强调“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也就是说,好的中医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加多动脑筋多悟而成功的,单纯靠老师言传身教而不多动脑筋开发悟性,永远也成不了高明的医生。这和老百姓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一个意思。

第三,多实践。中医有句话叫做“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名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医书籍念得再多再熟,假如不去实践不去应用也是白搭。中医界有个别这样的书呆子,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到临床看病却不管用。我们去给人看病也好,养生保健也好,没疗效能行吗?中医历来讲究医文并茂,但医总是第一位的,文采再好,也是居其次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重文轻医。

近两年,社会上有很多人讲中医养生,其中一些人竟然没有学过一天医学,一些学中文、哲学、历史等出身的人也大谈特谈中医,大谈养生。这些人文采好得很,讲课让人像听故事一样津津有味,但养生关乎人命,怎可当故事讲?要讲也行,那就先像南怀瑾大师讲《黄帝内经》时候那样反复声明:反正我不是医生,讲这个不负责任的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