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春秋时随国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
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
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
民间一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但这些都是传;随侯珠到底怎么来的;谁也不知道。
不过随侯珠确实存在。
早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开始伐随。随国经过几次顽强抵抗最终败于楚国。随侯珠是什么时候落入楚王之手;尚未见史料记载。
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由此可见随侯珠确实流落楚国。
楚被秦灭后;秦始皇拥有了随侯珠及和氏璧。
从李斯的《谏逐书》中完全可证实这一点。他上书劝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
意思是;现在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挂着明月之珠……而这些珍宝都不是秦国出产的;陛下却十分喜欢;这是何故呢?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停止逐令。秦始皇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工孙寿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玉玺”。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诸帝王的“汉传国玺”。此后历时1600年;经历100多位帝王之手。
相比起和氏璧;随侯珠就没那么幸运了;自秦始皇之后就再没出现在世人面前;很多史学家都猜测;随侯珠可能被当成陪葬品;在幽冷的地宫陪伴始皇帝。
“不可能吧?”秦学兵不敢相信;这是随侯珠;不是其它宝物;怎么可能落入徐福手中。
随侯珠同和氏璧一样;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皇权;岂是随便能够拥有?
难不成当年秦始皇会把象征皇权的东西赏赐给徐福?就算秦始皇舍得赏赐;徐福敢要吗?
秦学兵出自己的疑问;美女蛇道:“还真不好;毕竟徐福不是一般人;始皇帝又有求于他;想通过他获得仙丹;长生不死;下点血本也是有可能的。”
“不定是徐福偷的。”欧阳小妹嘀咕了一句;徐福是奇门宗师;绝对有能力从皇宫透出宝物。
“是不是;鉴定一下就知道了。”秦学兵径直走进去;山洞里还有很多宝物;想必都是徐福当年出海带来的。
不过秦学兵无暇他顾;现在他眼里只有这颗珠子;迫不及待地想要验证这颗珠子是否为随侯珠。
秦学兵拿起珠子;输入元气;玉笔马上产生反应;在他脑中出现一行数字:2765年。
2765年前;那就是公元前752年;正处战国时期。《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楚武王侵随’;即此。
也就是这颗珠子出自随国被灭前四十六年;正是随国存在的时间。时间上吻合随侯珠出现的时间。
“与古籍的描述吻合;时间也吻合;难道真是随侯珠?”秦学兵嘀咕了一句;遂又兴奋了起来;如果真是随侯珠;那此行的收获可就太大了。
这可是跟传国玉玺一样的存在。
“真想收藏啊”秦学兵觉得可以把这颗珠子放在地下室;一方面可以欣赏;一方面可以当照明灯使用;节能环保;还有档次。
“想都别想;这里所有东西都会送进故宫”美女蛇翻起白眼;这是传世重宝;有属于出土文物;怎么可能被私人收藏。
“想又不犯法”秦学兵也就臆想一下;想要私人收藏这东西;没有人会同意的;故宫才是它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