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千年书一桐的最新作品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联合中央执行委员会亲爱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时转向于你们,转向于我党及我国的将来。你们是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之首领,此自由的共和国大联合,是不朽的列宁遗产与被压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遗产。帝国主义下的难民,将借此以保卫其自由,从以古代奴役战争偏私为基础之国际制度中谋解放。我遗下的是国民党,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命运使我必须放下我未竟之业,移交于彼谨守国民党主义与教训而组织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我深信你们政府亦必继续前此予我国之援助。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表示我热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为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谨以兄弟之谊祝你们平安!

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关于国事最后的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12日晨,孙中山先生的心脏停止跳动,享年59岁。

孔子

(前551—前479)太山坏乎!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说:“麟也。”取之,说:“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颜渊死,孔子说:“天丧予!”及西狩见麟,说:“吾道穷矣!”然后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问:“何为莫知子·”孔子回答:“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路死于卫,孔子也病了,风雨飘摇,心情黯淡,这时候子贡请见。孔子负杖在门外等候,说:“赐,汝来何其晚也!”子贡问其故。

孔子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对子贡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子路

(前542—前480)君子死,冠不免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血气方刚、最有性格的一个。孔子评价他,一句是“野哉由也!”,一句是“由也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刚见孔子的时候,头上插着公鸡毛,腰里佩带公猪牙,一副街头混混打扮。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就从了,拜了师。从此,子路就做了孔子的贴身保镖,出生入死,忠心护主。孔子曾洋洋得意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哉!”还是子路最忠心耿耿。

子路被卫国权臣孔悝用为邑宰。后来卫国发生政变,子路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参与战斗。他的帽缨被击断了。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把缨系好,从容就死。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孔子太了解子路了,早就知道他这个既勇且忠的学生会不得善终。

参考:《论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荀子

(约前313—前238)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晚年在楚,为春申君所用。在自然观上,认为“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论”。

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李国伏死士杀春申君。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废官居家于兰陵,“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据《荀子》)。

著有《荀子》三十二篇。注释有唐朝杨左人右京、清朝先谦《荀子集释》等。

李白

(701—762)天子呼来不上船

李白,五岁诵六经,十岁观百家,十五作赋凌相如,虽高不满七尺,而心胸万丈,卓异才华,使他既自信,更自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注定了诗人不平淡的一生。两进长安,兴冲冲而来,灰溜溜而走,栽于官场倾轧,宫廷纷争之中。

哎,本是文人,贪图什么功名,这多余的痴情,终究耽误了一绝世天才。

传说李白醉酒落水而死,逝世前,赋《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辞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杜甫

(712—770)星垂平野阔

字子美,玄宗天宝三年(744),他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天宝六年,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作梗,举人全部落第,他遂在长安潦倒十年左右。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和家人也沦入难民行列,备受苦楚。后流落到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以栖身。

770年,杜甫作《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诗中说:“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这是向湖南亲友请求北归的资助。但是未能如愿。终因贫病交集,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

他的最后一首诗,是在船上伏枕写成的,这首长达36韵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回顾了早年在朝作左拾遗时因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这一生活史上的大事,以此为起点,追述了获罪贬官以及长期漂泊的苦难历程。诗人于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没有忘怀国家的灾难和民生的凄惨,诗末言道:“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最后一句,诗人痛苦地长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不久,即怀着对国家的深重忧虑和未能见到太平景象的遗恨,长辞人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