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帝国苍穹天空之承txt > 第410部分(第1页)

第410部分(第1页)

闳嗽薄?br>

“站在国家层面,如果一代人的牺牲能够让国民摆脱困苦和屈辱,能够让后代生活在自信和富庶当中,一切都是值得的。”林恩低声呢喃着,而在训练场上,持续一个小时的队列训练已经结束。相较于军队的严格环境,这里的各种训练简直是“小儿科”。男孩们在解散之时还显得有些拘禁,但很快就恢复了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在营地里聊天、走动、玩耍、打闹,等待进餐——在现阶段全国物质条件还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义务劳动营的供给是受到优先保障的,不尽是食物,来到这里的青年还会得到质料不错的制式服装和靴鞋,内部职级按照个人表现评定且登记在册,从而形成与军队模式相类似的积极竞争氛围。

受训青年解散自后,卡尔斯鲁厄第一青年义务劳动营的负责人安格里斯少校来到林恩和舒尔茨用于“秘密视察”的房间聆听长官训示。为了引起青年们的兴趣,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军人形象,林恩要求军队挑选形象气质出众的精英军官到各义务劳动营任职,这位安格里斯少校也不例外。魁梧的身材、英俊的外貌、刚毅的神态、洪亮的声音以及三十出头的年龄,其个人“硬实力”无可挑剔,而在“软件”方面,少校是柏林军校出身,以国防军尉官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表现可圈可点,并且获得过多枚勋章,这些条件和经历正是许多大男孩内心非常向往的。

“保持这样的训练强度很好,不必让他们在营地里太过疲累,主要是逐步养成他们的纪律性,体力劳动方面的安排也是一样的,锻炼他们的身体、磨砺他们的精神,多安排一些讲解,让他们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是如何受到敌人欺凌的。要想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唯有让国家变得强盛、军队变得强大,而他们是建设国家、发展军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林恩以国家首脑的口吻作出了概括性的指示,目前青年义务劳动营给男孩们安排的工作主要是协助修路筑桥人员施工。在苏联占领时期,德国密集的交通网络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道路都需要重铺路面,数以百计的桥梁必须重建,为确保国家工业大规模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些交通设施的修建时间上也很紧迫。

“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德意志的优秀一代。”安格里斯少校答道,他显然不会知道,在另一个历史时空,这一代的德国青年饱受战败国身份困扰,忧郁成为社会的主调,许多人因为走不出心理阴影而选择自杀。

在舒尔茨的陪同下,林恩实地察看了为营地准备的午餐,菜式毫无新奇繁杂之感,荤素简单搭配、分量充足,能够满足青少年的营养需要。到了饭点,营地里的喇叭放起了音乐,林恩他们离开时正好响起《莉莉玛莲》的旋律。这首婉转缠绵的德国歌曲创作于一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均为交战双方士兵所喜爱,它唤起了战士们的乡愁,唤起了他们对过往美好回忆的追思,也唤起了常年征战者的厌战情绪。青年义务劳动营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是因为它那伤感的词句反而让许多青年憧憬那种既充满男子汉气概、又能抒发忧郁气质的军营生活。

林恩刻意让司机将车停下来,静静聆听着。在常人眼里,他是无牵无挂、随性自如的超级钻石单身汉,可在光鲜亮丽背后,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争斗的厌倦是多么地强烈,正如那歌词所写:“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只和你;莉莉玛莲!”

………【第47章 伦敦峰会】………

晴朗冬日,阳光和煦。在英国首都最繁华的西斯罗国际机场,一架机身侧面喷涂着黑白红三色国旗的Ju…52稳稳降落。与停机坪周围的DC…3(美国道格拉斯)、波音…307、York…1(英国约克)等客运飞机相比,这种三发动机配置的飞行器显得既老旧又另类,飞行速度也慢了一截,但以国家首脑身份出访国外时,林恩坚持乘坐从西班牙购回的原装“容克大婶”,且以此为荣。事实上,尽管大多数容克…52都在战争期间损毁,而德国的BMW发动机和配件、机体生产线也不复存在,目前西班牙、法国、瑞士甚至英国的国内和国际航线上都还有不少容克…52服役,它们的维修部件和仿造发动机主要由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工厂负责提供。

英德两国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针锋相对,尤其在海战中倾尽全力,但两国之间的仇怨却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刻。停机坪上,威武的王室仪仗队整齐列于红地毯旁,身份显赫的迎接者在舷梯下方恭候,德国驻英工作人员、侨民等数百人在外围挥舞着鲜花和小旗。迈出机舱门的瞬间,林恩切实感受到了英帝国的大国胸襟。王储伊丽莎白(也就是后来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安东尼。艾登亲临迎接,这也是迎接外国元首最高规格的礼节,他们当然不会想到,眼前这年轻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民主德国总统在几年前还是个厮混于党卫军最底层的士兵——好歹没有在英**队身上留下过血债。

刻意修饰的胡须使得林恩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成熟一些,年方23的伊丽莎白王储则是的的确确的青春靓丽,只可惜她早在两年前就与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王子菲利普。蒙巴顿结婚,也令外界免去了许多菲菲遐想。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之后,主宾同乘一辆劳斯莱斯离开机场,途中以英语浅显交流了一些话题。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巡游伦敦,林恩不住地往车窗外张望,此时的英国首都几乎看不到二战时期德国轰炸机和飞弹留下的痕迹,此前核弹危机带来的阴霾也为时间所冲淡,街道上一片繁华祥和的景象。不过,林恩注意到街边车辆中,福特、通用、威利斯等美国品牌占据多数,在不计其数的美国援助物资冲击下,罗孚、凯旋、奥斯汀、杰森等战前赫赫有名的英国汽车品牌势必大受影响,由此延伸开去,英国人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充斥着美国元素,加之美英政府的政治合作,两大英语系国家的距离应是如历史那般进一步拉近了。

国际核武器峰会实质上属于军事外交范畴,作为英国王储,伊丽莎白所言不多,主要是由首相艾登与林恩交谈。作为昔日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英国的科研力量相当雄厚,只是受到战争削弱的国家综合实力制约了他们在自行研究核武器方面的步伐,直至1949年也还滞留于在核门槛之外,但这个老牌帝国对世界核武器形势的关注和警惕不逊于其他任何国家。在之前核危机最紧张的时期,英国为防本土受到核打击而动员了数百万大城市居民撤往乡村,并且通过与美军合作的方式获得了战略核反击能力——一旦英国遭到苏联的原子弹袭击,部署在挪威南部基地的美军将立即向驻扎同一基地的英国空军转交若干原子弹,由英国轰炸机搭载前往苏联进行反击。渡过核危机之后,英国政府据传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决心,人员、经费和资源都放在了优先位置,核反应堆数量成倍增加,浓缩铀的提炼设施也有大幅扩增,掌握核武器仅是时间问题,不过英国官方对此一直不愿承认罢了。

传言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林恩的优势在于他能够结合原时空的历史进行推断:英国人距离他们的第一枚原子弹已经不远,大国尊严的驱使下,他们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此次美国提议召开国际核武器峰会,英国第一个表态支持而且积极提供举办场地,其真实意图值得揣摩;苏联一反常态的积极支持同样值得推敲,按照原本的历史,他们在1949年10月试爆第一枚原子弹,1946至1948年间的东西方大战显然制约了苏联政府的精力,尤其盟国的大规模轰炸对苏联的工业和科研基础设施有较大影响,再加上政权更迭的关系,他们的核武器研究进度滞后不足为奇,但借自由帝国之手接触并使用了一枚美制原子弹,苏联核团队距离成功可能只有几步之遥了。

这样一次蕴藏着算计和阴谋的会议注定有它的精彩之处,发起国、主办国及受邀参加会议的47国首脑先后抵达伦敦,兰卡斯特宫由此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除去多数实力有限、科技薄弱且与核门槛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酱油国”,真正决定会议成果的也就是以美、苏、英为代表的那么几个国家(法国和中国拥有原子弹都还要等上十几年)。会议伊始,美国总统托马斯。杜威给与会的国家首脑们放映了纽约核爆炸后的照片和影像,大荧幕上,那座曾经的国际之都已经成了一片荒废的水泥坟场,许多楼房主体仍然矗立,焦黑的外观、残破的墙体给人以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而城市废墟中的各种景象皆在无言地诉说着核武器的可怕之处。

哀思之余,首脑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造成纽约毁灭的“罪魁祸首”——代表苏联前来参会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在苏联,真正掌握权力的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也即是斯大林和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什维尔尼克和他的前任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面对无声的抨击,61岁的什维尔尼克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老练应对:他面色沉重地倡议在场全体为纽约事件的蒙难者起立默哀,在这之后,他信誓旦旦地声明,苏联对纽约核爆炸的发生毫不知情,更不具备动用原子弹袭击美国城市的能力,却无辜遭到了真正黑手的嫁祸,由此引发的东西方大战直接导致三百多万苏联军民丧生,西方国家亦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洗脱罪名,苏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寻找证据,什维尔尼克继而向参会的国家首脑们展示了他带来的照片、影像和录音。荧幕上出现了建立在雪山群中的核武器工厂、身穿德式军装的守卫、秘密开采的挪威铀矿以及突袭海上货轮所缴获的浓缩铀,录音内容亦证明盘踞北欧的第三帝国残余势力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

播放这些资料时,什维尔尼克没有插话,“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却十分明显,先前怒目冷视的国家首脑们莫不感到万分惊讶,就连美国总统也沉默了。作为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林恩对内幕的了解甚过在场每一个人,然而他秉持的立场可不是所谓的道义,而是胜者为王的自然界法则。这里没有自由帝国代表在场,若是任由苏联人借题发挥,会议很可能诞生极其不利于自由帝国的结果,进而对民主德国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不过,如同桌游中获得杀手牌的人,直接跳出来为同伴辩护只会适得其反,贸然转移话题同样不可取,林恩冷静观察形势,根据苏联人的后招随机应变。

在逆转掌握主动之后,什维尔尼克列出了苏联的建议:签署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对已有核设施和已探明铀矿进行严格管制,防止核武器再次对人类社会造成恶劣破坏,而为了证明苏联无意发展核武器,他们愿在公约签署后接纳国际监督人员常驻苏联,并给予他们随意检查任何一处设施的特权;对于未签署公约却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由签署公约国共同采取军事措施,迫使该国放弃核武器,并接受公约国家的监督员常驻监管。

按照苏联提出的议案,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一旦签署,自由帝国就成了后一条款针对的目标,届时国际社会将通过军事手段消除自由帝国的核威胁,而不论自由帝国放弃核武器还是选择武力抵制,都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处境。接下来,国家首脑们挨个发言,他们的态度大都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变化,不仅积极响应苏联的倡议,而且提议制裁自由帝国,除非他们能够就上述证据做出合理解释。这样一轮下来,也就美、英、法这些跟苏联打了三年仗的国家首脑没有吱声,对他们而言,承认苏联的证据也即是承认当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虽说当时的国家首脑皆是他人,可这毕竟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威信……在众人等待美英强国表态之时,林恩站了起来:“诸位,请容在下插一句话:最早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是德国科学家,最早进行核武器理论研究的也是德国科学家,目前活跃在核物理领域最多的仍是德国科学家,作为德国代表,我有个尚不十分成熟的补充……”

等所有人将注意力集中过来,林恩停顿片刻,然后说道:“以我们的正常理解,生产核武器有三个中心要素:技术、设备、原料。刚才什维尔尼克的建议很好地管控了后两个因素,若能够按照设想标准实施,对遏制核武器发展应该是很有效用的,而我想说的技术。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十年前的论文期刊上就能够找到,但从理论到实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有的工作必须在高级技术专家和精密数据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如果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核武器专家们召集起来,一方面釜底抽薪地断绝了任何私下研究核武器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他们的集合也非常有利于核设施检查的开展。”

林恩的阐述很简单,各国首脑们显然都听懂了,他们各自思考着,很少有人交头接耳。对于“酱油国”的首脑们,林恩毫不关心,他在意的是真正决定世界核风云的巨头们。

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并没有急于表态,苏联主席皱着眉头沉默不语,这时候,代表法国前来参会的内阁总理罗贝尔。舒曼说话了:“霍斯特先生的建议确实很有意义,只是经过战争浩劫,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为了安全考虑都隐姓埋名迁居外国,而最近几年迈入顶尖行列的科学家可能受到本国政府的信息保护,这些棘手问题怎么解决,总统先生是否考虑到了?”

“考虑是有考虑的,只是对策还不很成熟。”林恩故作姿态地回答说,“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核物理领域最顶尖的一批科学家,并且从各国物理研究机构或大学教授名单上找到大多数人,相信他们或多或少参与了各国的核武器研究,只要将他们置于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下设的国际技术机构,让他们真正理解禁止核武器对人类的巨大意义所在,他们必然愿意提供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到时候某个国家核武器的研究程度也就不再是大家猜来猜去的秘密了。”

在讲这番话时,林恩不动声色地瞟向巨头们。美国人的秘密在于他们究竟拥有多少枚核武器以及原子弹之外的新核武研究情况,英国人的秘密在于他们接近成功的核武器计划,苏联的秘密同样在于此,而这些机密都直接关系到它们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只要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存在,全面禁止核武器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旨在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约的国家峰会注定只是一件政治工具,有人想用它来削弱对手,有人想用它来打击异己,还有人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己,如是而已。

………【第48章 钢铁欧洲】………

分歧、争论、拉拢、利诱,正如外界之前猜测的那样,为期四天的第一次世界核峰会成为了大国角逐的舞台。名义上,各国就全面禁止核武器达成了基本共识,但因在核专家管理、核技术控制、核设施监督以及核武器销毁等问题上无法协商一致,公约的制订和签署仍遥遥无期。领跑者意欲削弱潜在对手的实力,竞争者希望划定一条平等的起跑线,弱国则不想任人肆意宰割,各怀心思的首脑们只好约定于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