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是如此,在崇祯元年,满桂还亲自上书,解释了这个误会。在奏折中他写到:“从谓臣西裔孽种,冒建高牙,臣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以祖职世居宣府前卫。”
从上面满桂的奏折中可以看到,满桂原籍是兖州府峄县人士(现在枣庄),祖上也一直是宣府镇前卫的军户。
从元代开始,无数的蒙古人、色目人定居中原。明太祖建国后,对于这些居住在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都一视同仁,满桂的出身很可能就是这些定居在中原几百年的蒙古人后裔。但是经过几百年同化,这类人早已经是根正苗红的中国人。
满桂八月份率兵南下,途径宁武所、原平县、忻州直入太原府郭城阳曲县。
满桂带领精兵入城,马上稳住了太原府文武百官的军心。太原知府许鼎臣特意让出了阳曲县衙门充当满桂的行辕,这在文贵武贱的明末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满桂正在太师椅上面打盹儿,只见一阵阵脚步声快速传来。他眯了眯眼睛看清了来人道:“原来是孟孙到了,眼下正是晌午,孟孙兄何故扰人清梦。”
“总兵大人,刚刚末将收到麾下夜不收来报,说是探明了巨寇王嘉胤的老巢。”这位孟孙兄姓杨,是满桂麾下的爱将,现任应州游击,统领满桂麾下的正兵营。
听到这个至关重要的消息,满桂心中大急,但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问道:“在哪里?”
“就在太原县北面二十里的悬瓫山中。”
满桂终于坐不住,他猛地站起来说道:“王嘉胤胆子不小,居然敢打太原府的主意。悬瓫山距离太原县只有二十里,距离太原府府城阳曲县也不到八十里。王嘉胤藏在这里,胆子真实不小,到底怎样才发现了这个巨匪,你给我细细道来。”
原来王嘉胤确实在打太原府的主意,他早先交城、文水、祁县、太谷一带。后来缴获的粮草逐渐不能维持大股人马,王嘉胤就打起了太原的主意,希望打下太原府郭城阳曲县,收缴晋王府中堆积如山的粮草金银。
王嘉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亲自带领精干人马藏身在距离阳曲县不足百里的悬瓫山。为了保守秘密,还故意带兵屠杀了附近的百姓。但是偶然之下,被满桂派遣的探哨发现了踪迹。
满桂听了杨孟顺的汇报,用力敲了敲桌子说道:“好,你下去传令,让大家连夜赶路,明日拂晓。一定要赶到悬瓫山下,明日一早,定要打他个出其不意。”
“可是咱们没有多少准备。”杨孟孙为难的说道。
“不需要什么准备,只要三天的口粮,这一次就是一锤子买卖。不斩下王嘉胤的脑袋,本将决不罢休。我满桂身为三军统帅,这一次也将身先士卒,亲自牵马充当茅头兵。”(未完待续。。)
第五十二章满桂二
满桂骑着一匹快有五尺高的枣红马,威风凛凛的站在官道边上。这匹好马来自遥远的西域,可能有汗血宝马、或者阿拉伯马的血统。在缺少优良战马的东亚地区,五尺高的战马简直凤毛麟角,这匹战马配上满桂这种骁勇善战之将,更是如虎添翼。正因为如此,满桂对这匹战马也是万分喜爱。
满桂多年以前就是宣大镇著名的勇士,那时候他常常主动跨出边墙,杀戮蒙古人的头颅换取银钱。这一匹好马,当时仅有一岁,就花费了他一百四十两白银。
当年在辽东为官时,满桂就颇为依赖这匹良马,有了这匹好马,满桂在艰难的局面中多次化险为夷,保全了性命。
就连蓟辽督师袁崇焕拉下脸面,用百两纹银交换这匹好马,满桂也咬紧牙关没有答应。
可惜这匹马是一匹公马,早早就被马贩子阉割去势,再也不能将这种优良的血统传承下去。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为了更快训练骑兵,所以留下了阉割战马的血统。但是这样虽然短期内有些效果,但是长期之内战马的血统却逐渐退化。
这一个缺点后来还传染给了匈奴、突厥、蒙古等塞外民族。这样一代代下来,尽管上古之时东亚也有一些好的马种,但是到了明末之时,东亚的战马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毕竟这个时期,欧洲的德意志、瑞典、波兰等骑兵强国,都已经有了几百年改良马种的传统。
这一匹枣红马已经十三岁,从年龄上来说已经逐渐衰老。对于残酷激烈的战阵也逐渐力不从心。
尽管满桂的爱马已经年老,但是多年来的共同战斗。这匹战马仿佛满桂的亲人兄弟。就连寻常喂马刷马等体力活儿,满桂也从不假手于人。
满桂抬了抬眼。看了看天空晴朗的星空。现在已经进入十一月份,天气也更加寒冷。尤其是夜间行军,对于官军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哪怕满桂这支骑兵已经是大同镇最精锐的兵马,但是这次跟随满桂出战的士卒也只有三千余人。其中除了满桂一千多家丁外,剩余的两千人都是正兵营最精锐的兵丁。
带着这三千精华,满桂让将士们吃饱喝足之后连夜行动,为了节省将士的体力,满桂还特意让麾下的骑兵骑马行军。
而通常之下,因为中原王朝缺少战马。如果不是紧急时刻,骑兵都需要牵马行军。这样下来,骑兵所耗费体力还超过了步兵,再加上马的耐力还比不上人,所以从一般的战报上看,骑兵的行军速度还比不上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