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官员头顶都有一个“抗旨不遵”进度条,一旦有一个官员抗旨不遵,这个副本就失败。
其中一个叫于谦的,特别难搞。那进度条敏感得就像是酸碱试纸,一点点动静就能暴涨。
虽然副本刷起来很惬意,但过关实在是太难了,刘盈刷
副本的效率还不如去瓦剌留学。
看看自己见底的经验值,
生活不易,刘盈叹气。
“那明堡宗究竟是如何在朝中多是忠臣良将的前提下,力排众议,御驾亲征,错误全犯?”刘盈皱眉,“想不明白啊。”
随着年岁增长,刘盈脑子越来越清晰。虽然他还是记不得前世自己是怎样的人,但那个无所谓,有知识就够了。
“瓦剌留学”副本讲述的是明英宗年间御驾亲征,全军覆没的事。这一战大半朝中重臣和勋贵被杀、被俘,瓦剌一直打到了京城脚下,大明差点早早变南明。
此战之后,大明的武勋阶层几乎崩坏。说它为大明灭亡埋下了祸根之一,不算太夸张。
大明的祸根太多了,明英宗背一条祸根也没什么。
明英宗之前的皇帝是短命的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所以他朝堂上许多得用的文臣武将是朱棣选好的,本事都很大。宣宗全面战略收缩虽然留下不少祸端,但也确实给大明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
刘盈觉得,给他这样一个班底,他能踏平瓦剌。
汉圣宗圣皇帝第一次感到脑子不够用了。
他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全军覆没还不让群臣死谏?这也太难了吧?
刘盈把自己的总角都搓散了。
此刻,他竟然深深地佩服明英宗了。
作者有话要说
已捉虫。一章半合一。腹积水加重,回医院挂了一瓶蛋白,只加更了半章。明天缓解了我疯狂更新,别担心。
碎碎念:
1、
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
——《汉书》
韩信本来要退兵了,蒯通激将韩信,将军啊,你这么努力才攻占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得到齐国七十多座城。不会吧不会吧?你当了几年大将军,功劳还不如一竖儒?
韩信就上头了,发兵攻打齐国。
后世对此事评价都差不多。以王夫之的话做总结,便是“乃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历下之军,喋血盈野,诸田卒以殄其宗。惨矣哉!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橹也。”
为了将领的功劳,兵卒本可以不死,但死了。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吧。
2、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史记》
齐王让郦食其劝说韩信退兵,不然就杀了郦食其。郦食其虽然被韩信卖了,却坚定不移地站在韩信这边。
“公”是“乃公”的意思。郦食其虽然是儒生,但是《史记》认定的狂儒。这话直译是,“你爹我不会为了你说话”
3、
韩信攻齐是在刘邦在修武夺走韩信兵符的事件之后。
韩信在赵地征战时自己募兵,兵卒多为赵人。刘邦夺韩信的兵后,把曹参、灌婴等心腹和自己的主力交给韩信,补给了韩信更多的兵卒。而且那之后,刘邦严格按照韩信的战略意见来执行,还给韩信升了官。
“夺符”这件事,太史公不知道是不懂军略还是不敢多说,但从结论来看,应该是刘邦和韩信达成了私下协议。
所以在蒯通劝韩信自立的时候,韩信手中的兵卒不是他自己募的兵,而是刘邦交给他的主力,那时他的副将是曹参和灌婴。
梳理完这一点后,我满头问号。蒯通真的不是想害韩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