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也不想过多干涉。
在大唐帝国奉行的是信仰自由,帝国各地华裔居住的城市乡村中,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寺庙,道现,几乎每个村镇都有土地庙,吃斋念佛的民众更是难以计数。
很多寺庙道观香火之盛,令人叹为观止。
帝国政府对居民信仰从来不加以干涉,西方的宗教在竞争中,完全被压得死死不透气,呈现出日渐衰败之势。
这是因为全社会形成的浓郁信仰氛围,浸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受到主流信仰的渲染,这也是社会上强烈的从众心理。
离开关内镇
皇家车队继续前行十几分钟后,眼前一大片山谷豁然开朗,呈现出的是及其美轮美奂的景色,还有宛若仙境般的宫殿式建筑。
圣皇陵到了,伫立在青松林中的是英烈殿,很多大唐帝国开国元勋在这里立碑塑像(注;不是葬在这里),死后陪伴圣皇陛下直到永远。
圣皇陵是一片规模极其宏大的皇家陵寝建筑,数万工人已营建了30多年,依然在不停的修建中。
整个建筑由英灵殿,神坛,神道,悬空寺,主殿建筑群,神位殿,配殿,后山皇陵,7200名等身石雕皇家禁卫军步俑,3600名骑俑形成的森严军阵等系列陵寝建筑组成。
举目望过去,层层叠叠的建筑依山而上,美轮美奂的恍若仙境,陵寝主体建筑已全部落成,剩下的万余名工匠依然在精心雕琢石像人俑,完善建筑布局结构。
皇帝李察步入一侧的悬空寺中,这是修建在陡峭崖壁上的寺庙建筑,很多殿堂直接就在山壁掏空建成,呈现出狭长向上的形状。
从这里俯瞰大气磅礴的皇陵建筑,山谷中,长长的石阶俯拾而上,高大的殿堂飞檐斗拱,后山皇陵掩映在一片黑松林中。
从外部完全看不出来,内部的山体生生的被掏空,深入地下数百米,修筑出精美绝伦的皇陵建筑。
山体内皇陵建筑中,沿途有十二道钢筋混凝土包裹着厚重钢板的巨门,每一道门的厚度都有1。2米,重达上百吨,门后备有巨闸,也就是所谓的“自来石”。
关上大门后,这个重达数吨重的钢闸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紧紧的封住巨门。
这还不算,钢闸移动后会露出后面的孔洞,数千吨经过淘洗的干沙会倾泻而下,将整个墓道完全的封闭住。
皇帝李察站在高高的悬空寺上,俯瞰这耗尽无数财富修建的恢弘皇陵,脸上露出莫名的奇怪神情。
修不修皇陵并非他说了算,这是大唐帝国皇家的脸面,封建帝国君王的陵寝体制,用的都是皇家内务府的钱。
近些年来
皇陵工地已经不再补充苦役犯,现有的苦役犯在完成修建后,将会转移到另外一个工地,为现在的皇储殿下修建皇陵。
此时,皇帝李察心中想的是否退位,提前让皇储继位,自己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太上皇就好了。
当然了,现在他只是有这种打算。
这么多年来,皇帝李察牢牢把持的至高皇权,正在大幅度的向内阁和议会过渡,帝国的法治更加健全,内阁、议会、法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权力制衡体系。
经过数10年的普及,从内阁总理大臣到各省,市民主竞选,独立检察官竞选也已经逐渐成熟,逐渐深入人心。
这一切,都在为皇权退居幕后做准备。
皇帝李察深知;
他的子孙后代纵然能力超卓,但没有洞察世事的眼光,没有开挂的人生,将庞大的帝国未来寄托在某个人身上,实在太危险了。
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就是这样的危险例子,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同样都是年轻而野心勃勃的君主,正在将庞大的帝国推向彻底覆灭的边缘。
189-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这个年轻的沙皇坚信君主享有绝对权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民主改革,并公开驳斥地方自治组织,令沙皇俄国重新回到君主独裁老路上来。
高高在上的皇权就像一副毒药,令人迷醉又舍不得放手,无数人为之疯狂。
皇帝李察可不敢赌,大唐也赌不起。
更稳妥的做法是让皇权退居幕后,做大唐帝国表面的橡皮图章,政经要务和军事大事交由内阁众臣们妥为处置,方为上佳之策。
皇帝李察的眼神深邃,站在悬空寺上,俯瞰恢宏壮丽的皇家陵寝建筑,倾听厚重的钟声传遍山谷。
可以瞬间令人思想高远,人世间的繁华俗物皆如过眼烟云。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说明,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时间189-7年,中间加上了隔断符号,这是因为故事线接近现代,今后要进一步的模糊时间,请大家理解为感。皇帝考虑退位是为下一步故事线做伏笔,退位后可以自由的游历欧洲或者中东地区,以第一人称身份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更鲜明的代入感,特此说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