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草清起点中文网 > 第九百八十四章 新世之下大团圆(第1页)

第九百八十四章 新世之下大团圆(第1页)

史载圣道二十四年,道光二年,满清覆灭。

但满人却不这么看,对这一年大清和满人的历史变迁,他们有自己的说法,还不止一个版本。

入英华一国的满人明面上以爱新觉罗·胤禵为首,实质以依旧健在的胤禛和弘历为首,这一派满人重立嘉庆废帝,否定道光皇帝的正统性,就不能用道光纪年,因此满清去国该是嘉庆四年。

入朝鲜的一派满人,虽对外立起建州朝鲜的国号,年号也改为永和,但这只是对外文章。在其祭天、祭祖,宗室妃嫔册封谱牒等各个场合,依旧以满清正朔自居,建州朝鲜的满人绝不承认满清已灭,甚至“大清国史”都还年年不断编着。

此时的满人还不止两个皇帝,族国两裂时,满人反而攀上了帝王之业的巅峰。

九月上旬,班第逃出盛京时,还掳走了乾隆长子永璜,将其立为咸丰皇帝,以此大义名分,收拢盛京之北的溃逃满人,这一支满人也以满清正朔自居,妄图在黑山白水间继续跟英华周旋。

九月下旬,兆惠和年富在宁古塔被英华红衣击败,两人将手里所握的乾隆三子永璋立为同治皇帝,北撤入黑龙江城,宣称自己才是满清正统,以此大义名分号召昔日的野女真,也就是新满洲诸部。

圣道二十四年,满人裂为四部,每部都有一个皇帝。而吊诡的是,四个皇帝都以昔日圣道开列的年号表为凭。

嘉庆和道光不提,班第和兆惠在圣道所给的满清年号表里淘货,也是不得已之策。他们所立的皇帝都不可能脱离乾隆帝统,否则难以号召其他满人。而乾隆是靠着圣道才登基为帝的,圣道还留下了这张表,为乾隆之后各代皇帝提前定好了年号,这事子在满人一族里无人不知。满清在乾隆之后的两代皇帝都按这张表取年号,这就是一桩大义名分,他们不能无视这个名分。

这名分还有现实的好处,可以向圣道和英华摆出俯首求和之姿,有争取个合法存在的理论前景。

只是这么一来,那张表里只剩下宣统和康德两个年号,而后百年变迁,游离在英华和建州朝鲜之外的满人始终捏不成团,年号根源之争就是一个关键原因。

四部里,三部满人都坚决否认满清覆灭,但对英华来说,这三部满人是什么态度,根本没必要理会了。

班第和兆惠两部不过是两股流寇,收复盛京、吉林城、海参崴和宁古塔等辽东要地后,英华以辽东都护府为临时军政管治机构,改盛京为沈州,将关外之地划分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越年辽东都护府还将升格为安东大都护府,进行至少长达二十年的军管。

在此期间,军事一面,照抄西域和华北经验,以红衣和义勇拉起交通网,控制住辽东的人口稠密区,再靠赏金推动镖局清剿乡野,震慑交通难及之处。民政一面,以华北移民逐步扩展统治区域。整个辽东大地,虽不能如华北那般很快尽数归于英华掌控,可满人已不足为患。

班第和兆惠两部人口不超十万,又无牢固后方,加上其他零零散散部族,绝不超过五十万,其中顶天不过能有一半被两部裹挟。别说二十年,十年后,英华辽东人口就可能超过三百万,这两部满人在辽东再无容身之地,只能向更北之地拓展生存空间。

对于建州朝鲜,尽管国中也有“打过鸭绿江,杀光满洲人”的言论,但已不是主流。辽东已复,满清覆灭,连慈淳妖婆都被抓了,现在大家都翘首等着大判廷怎么审裁满人,大多数国人都觉得,再穷追猛打下去,毫无意义。同时朝鲜又没什么大利,何苦让国人再流血牺牲,让那些满人蹲在朝鲜,抱着鲜人一起烂下去最好。

因此英华国史馆的官方史料里,既不理会另外三部所谓的“满清未灭”之论,也不理会国内满人非议的道光年号,就这么愣愣地记了一笔:圣道二十四年,满清道光二年,嘉庆复位,满清去国。

十月二十五,东京天坛人头攒动,十数万人在此集会,亲身见证历史性的一刻:满清灭亡,华夏一统。

满清道光小皇帝在盛京退位让国,满清实际已经亡了,可那场“去国奉明”大戏是慈淳太后茹喜搞的花样,不管是英华还是留在英华的满人都不承认。加上盛京所获满人,总数接近五十万的满人得借专属于他们的大义名分融入英华,嘉庆就是这么一道桥梁。让嘉庆代表大清,代表满人,向英华请降,大判廷才不会将他们这些满人跟另外三部满人一视同仁。

嘉庆皇帝头戴冬帽式样的朝冠,身着明黄十二章衮服,在红地毯上五体投地,恭谨拜倒,身后跪着一大片身穿满清朝服的宗室官员,胤禵、阿克敦、尹继善等人跪在前列,份外醒目。在他们前方,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着玄色衮服的圣道皇帝昂然而立。

一般人对这幕场景只觉振奋激昂,可来自国史馆、弘文馆以及学院儒学、天庙圣宗等处的英儒们却垂泪不止,甚至还有不少人哽咽出声,若不是弄出大声响就有不敬之罪,恐怕现场已是哭得山摇地动。

这些儒生当然不是为大清覆灭而哀,而是因这幕场景思及百年前大明覆灭时的情景,那时是十二旒冕冠(也就是珠帘冠)向冬帽朝冠叩首请降,由此华夏剃发易服,道统沦丧。而百年后的如今,时势逆转,轮到冬帽朝冠向十二旒冕冠叩首请降,求请去国易服入华夏了,他们怎能不涕零满怀。

儒生们在哽咽,文武臣僚们也是满眼酸热,大英开国二十四年,到今日,终于竞了全功,自此英华天朝,名正言顺,威加八方,四海升平。

在圣道皇帝左右,还有一圈戴着冕冠,穿着玄色衮服的人,他们分立左右,如众星拱月,将圣道簇拥于其中。

这些人也是皇帝,大韩皇帝李昑,大越皇帝阮福澍、暹罗皇帝李摩诃,缅甸皇帝李雍,兰纳皇帝李赞,澜沧皇帝李遥诚、万象皇帝李南敬。

在国人心中,圣道皇帝虽是千古一帝,英明神武,却还有不少怪癖,其中一项就是立皇帝。早年还只是给满清立皇帝,后来许个朝鲜一个皇帝,才有了大韩。再后来更一发不可收拾,干脆搞起了批发,把所有邦交国的国王都扶成皇帝。

原本国人还觉得圣道是不把皇帝当回事,今日一见,却生起另一种感觉,你看,全是皇帝,可圣道却不一样,他是被其他皇帝拱立着的皇帝,正所谓“皇帝中的皇帝”,这才威风嘛。

如果李肆知道国人心中的想法,怕会无比纠结,他本意是推着亚洲各国步入近代国家联盟体系,将旧世朝贡藩属关系丢开,可不是想借此事来秀优越感的。

他是不想,但英华正处新旧世交替时代,而亚洲各国邦交关系也同样如此。即便都是皇帝,其他国家的“皇帝”因为没有帝王传统,不可能穿着昔日国王服饰称皇帝,毕竟“皇帝”这个名词,这个概念,都是华夏的。因此他们只好在帝王传承上入华夏,皇帝服饰也学着英华办。

可他们坚决不愿在服饰上与圣道平起平坐,先不说这皇帝名位是圣道给的,他们的国家都是紧紧依附英华才立起来的,大韩如此、大越如此,暹罗、缅甸等国都是如此,兰纳这种小国更是英华新造出来的。不少皇帝的李姓汉名,都还是圣道赐的。

仔细看的话,这些皇帝的冕冠是十旒而非十二旒,衮服也是华夏九章外加带有各国特色的一章凑成十章。这种高于华夏古制中的诸侯九旒九章,低于皇帝十二旒十二章,另立了个不伦不类的十旒十章制,还真是英华所开新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人称呼这个过渡时代为春秋再起,就眼前这一幕看去,真是无比贴切。华夏与诸国并非上国与藩属的关系,更近于春秋时盟主国与附从国的关系。

这些皇帝心绪复杂地看着嘉庆皇帝向圣道跪拜,满满敬畏之外,也含着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英华未一统华夏之前,就已是擎天巨人,现在满清覆灭,英华若是放眼于外,对他们这些新生“帝国”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是福是祸都躲不过,还是抱紧英华大腿,一心跟着圣道皇帝共谋“中洲共荣”来得实在。

这些皇帝们作如此想,皇帝之外,还有大批服色纷杂之人,心思就没这么单纯了。

这些人里有日本的公遵法亲王,德川幕府八代将军之子德川家治,苏门答腊和爪哇各酋长国的酋长或王子,不列颠、法兰西、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乃至波斯等国的使节。他们也有幸目睹英华完成一统大业,亚洲之东,华夏再起,整个地球的人类社会,从名义到实质,都已成为两极世界。

英华一统,世界也为之改观,这些人迫切地要跟英华进行充分沟通,希望开启新世利益调和之局。日本要跟英华谈虾夷之事,苏门答腊和爪哇诸酋长国要谈附从英华,摆脱荷兰控制之事,同时也谈华夏天庙和伊斯兰教的相处之道。西班牙和葡萄牙要谈双方合作开拓非洲,破开不列颠西半球殖民大局之事,不列颠却要跟英华谈双方共谋奥斯曼土耳其之利,以及在中亚给俄罗斯开辟另一处战场。法兰西则要谈在天竺以及东部非洲合作,将不列颠挤出印度洋的棋局。

英华崛起,全球两极,世界像是多了一个维度,一下变得立体了。对欧罗巴列强来说,原本的利益争夺,也多了英华这个位面作为折冲周旋的空间,同样,他们也得面临这个位面的侵蚀之力。

李肆之后,是整个世界在嘀咕,在忐忑,他将这些杂音丢在脑后,雍容地抬手示意嘉庆起身,平静地道:“满人自新,心向华夏,华夏当纳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