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年,清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只剩下李来亨一家后,统帅穆理玛率领十余万满汉清军,征发四川,湖广等省民夫二十余万,大举围剿李来亨部,此时距离崇祯殉国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
李来亨在茅麓山方圆150里内结寨据守,穆里玛包围明军之后,便开始进攻,明军居高临下。
据清军战报记载,来亨之子率火器营四千多人,排列枪炮,弹子如雨,清军死伤甚重,主帅穆里玛的儿子也被击毙。
穆里玛后悔不已,改由汉军绿营打头阵,只是依然久攻不下,无奈改变战略,进行长期围困。
李国英,图海等满汉将领带兵据守城寨,封锁明军,李来亨先后组织多次反击,无奈兵力悬殊,战斗从二月一直持续到八月。
粮草耗尽的明军知道胜利无望,连续组织两次突围,均告失败,李来亨知道最后时刻到了。
他与李自成所封皇后高氏,以及全家老小,整理好衣冠与大明龙旗,一起举火自焚。
这就是史湘云判词里的结局,“云散高堂,”并且为何甲戌本脂批在“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之后说“悲壮至极”。
李来亨独自面对十余万敌人,坚持抗清长达七个月之久,在最后时刻依然斩杀前来招降的使者,全家举火自焚,这是何等的悲壮!
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这种选择,不禁要问,他们为何要这样选择从容赴死?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的描写:
少时薛宝钗赶来,愈觉缱绻难舍。还是宝钗心内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诉了他婶娘,待他家去又恐受气,因此倒催他走了。
史湘云穿戴整齐,准备走了,就是李来亨等人整理衣冠,准备自焚。
薛宝钗代表满清,她赶来了就是清军已经到了近前。
众人送至二门前,宝玉还要往外送,【蒙双行夹批:每逢此时就忘却严父,可知前云“为你们死也情愿”不假。】
前文里宝玉被贾政打之后,黛玉去看他时,他说“为了这些人死也是情愿的,”当时指的是蒋玉菡等人,这里批语却把史湘云算在里面了,可知蒋玉菡和史湘云隐射的人有共同之处。
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戏子,所以也是代表大顺政权一方的人物,这也是脂批给的一个提示。
倒是湘云拦住了。一时,回身又叫宝玉到跟前,悄悄的嘱道:
“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来,你时常提着打发人接我去。”宝玉连连答应了。
湘云这句话的意思,是宝玉你别忘了我,虽然我现在去了,就是老太太想不起来我,你们也要记住我今天的作为。
宝玉又代表华夏,她让华夏别忘了她,就是让我们后人不要忘了他曾经在茅麓山誓死抗清,不向外敌屈服的精神。
他们为何在最后时刻选择自焚,因为这是做给后世子孙看的,让我们后人不要忘记,正如江阴城十万军民,嘉定抗清的军民,徽州,大同,广州,四川等各地军民一样,在这至暗的时刻,都自发的选择了奋起反抗。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那些汉奸卖国贼一样贪生怕死,这些敢于反抗的人,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所以书中的结局,其实全都写在背面故事里了,作者将他们隐写在这些情节里,只要我们能够准确的结合历史,就能够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