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乡间大道诗歌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用“舶来”的思想和方法去克服新鲜或陈旧的人生困苦,去破解种种莫名的社会困惑,直到一个个人与一个群体的最后成功。

这个创作过程在作家夏仁胜的努力中,也有了对历史精神的传承,那就是以朴素的不加雕饰的乡土情怀,去理解和表达处在底层人们的强烈的生活向往,体现一种在最为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中所潜藏的生活创造能量。《乡间大道》主人公的成功之路,也恰恰预示着中国农村及农民客观存在着一条必然的出路。这就是尊重农民公民化的生存权利,让乡村充满现代文明与创造的气息。只不过是,这样一种内外在的关系,是需要依赖全社会的积极力量去揭示的。而且,政府停止侵扰、城市停止剥夺、社会停止歧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关怀直达乡间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乡间大道就决不仅仅是一条两条!

希望我们以人为本的文学界,还有作用正面的新闻界能以更多的关怀,诚实地面对广大的农村与农民,如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良知去关注、善待和维护一个国家中百分之七十国民的生存利益,那么,文学与传播的存在也许就只等于装腔作势,或得了一种精神败血症。

一个农民和他的时代(序)(1)

苏小玲

全景式描写现代农村社会创业者辉煌经历的传记——《乡间大道》,在山东作家夏仁胜先生的艰苦努力下终于问世了。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宏制绝非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作者以其满腔的书写热忱、深入的历史切入、明晰的现实责任与自觉的道义担当,为读者奉献了一幅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在不平凡历史阶段曲折前行的社会画卷!或者说,就其文本所探索的思想道路与折射的时代光芒而言,我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似乎,《乡间大道》为我们提示的东西更加令人安慰与鼓舞,因为写实的成分远远大于虚构的成分,犹如一次滴水成潭的过程。而一个真实的生活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传统观念既冲突又妥协的成功奋斗,是怎样一种是非交织、苦辣酸甜的历史,又是怎样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追求!

千百年来,农村之与中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割断的血脉相连。每一次战争、每一次革命,几乎无一不与土地和农民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生存、政权为了延续、农民为了生活,彼此之间胶着着、矛盾着、冲突着,在政治与经济的层面上博弈纠缠,派生出一幕幕撕裂肝胆、一波三折、惊天动地的社会场面。

“中国农村现代化”,成了一个人类中最多人做得最美、最大也最漫长的梦!而做这个梦的不仅仅是身置其间的农民们,还有命运同这个世界休戚相关的其他生存者。当土地成为扩张的地盘,农民沦为战争的炮灰;当土地成为掠夺的资源,农民沦为愚昧的从属,这个梦也曾经变得迷迷糊糊、断断续续。一个没有能力维系正常生态的农村,也使一个民族的强盛之梦变得支离破碎。当一个共和国宣告建立,历史进入一个全新拐点,人们无疑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乡村梦境。但是,梦并没有如意地变成广袤土地上的良好现实。陈年包袱、天灾人祸、政策失误,真可谓得失难估。

农村的天空同样阴晴交替,农民的道路依然曲直无常。

谁来关注农民?或者说谁来关照他们全面而彻底地作为人的解放?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抑或是擅长抽象的哲学家和善于形象的文学家?其实他们都在努力,只是始终不能理性地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与合力,使农村世界的万象变成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中国难题。在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的“二元结构”与户籍严管的制度安排,又使农村社会丧失活力,而其贫困人口也越发膨胀,一条狭窄的通道制约着奔向新生的农民们。确实,现实困境无法明确表达出这样一种鲜明的愿望:中国农民应该尽快地从旧式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转变成为现代公民。只是到了今天,这种愿望才逐步明朗——既可以从国家的高度给予肯定,还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表达。

人们总在热盼着一种社会的力量来扭转乾坤,彻底改变农民的命运。客观地说,作为掌握各种有效资源、框定各种生存架构、分配各种社会利益的政府,其力量也总是相对强大的。但这个强大的力量必须充满着理性与情感,绝不能以一副威严至上的“父母官”姿态面对乡村世界及其大众诉求,甚至是暗恋权力,与民争利。如此,才能使现代民主与现代经济获得有效的根植,才能必然地出现一种和谐的城乡关系,也才能达到实质的双赢默契,皆大欢喜。

因此,一个理性的政府与一个自觉自为的农民阶层,就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关键。毫无疑问,宫学斌作为中国农村呈现出的一个社会实践精英、一个改革始作俑者,他以一种超越常人的抱负、胆识、气概、才干与成就,改变了千万农民的人生命运;他把事业的触角伸到了欧洲、北美、东亚和东南亚二十几个国家,把产品做成了麦当劳、宜家家具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以所属集团的巨大成就成为国家农业部与外贸部的龙头企业。并且,龙大集团公司同一批走产业化道路的莱阳其他企业一道,证明了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或其他阶层之间并没有天然的、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曾经是那样忍辱负重,那样艰苦卓绝,那样义无反顾,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其他领域所无法替代的代价,而且今后也肯定要继续他们不能取代的历史贡献。同时,龙大集团所在的当地各级政府也为其做了大量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乡间大道》中也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一个农民和他的时代(序)(2)

决策企业转产,平衡政商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商务危机,发动外贸攻势,建立信任机制等等,人们不难看出宫学斌身上散发出一个精明、冷静、干练、果断的企业家的智慧。从“头发事件”、“牛蒡大战”、内部变革、跨国合作、中日争端等等一系列的行为故事中,读者感受的是一种十分理性而逻辑的力量。这个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山东老汉,在我的真实的感觉与想象的延伸里,绝对是一头倔强的犀牛或是一只勇敢的猛虎,而一定不是“上帝的羔羊”!即便有时为了事业的顺利做出某种必要的妥协,也会在这妥协的背后为自己抚慰创伤,增强自信并疗补尊严。

为了推进自己的宏大事业,宫学斌要不断地上同政府官员、下同农民乡亲、外同国际商家打交道。由于角度各异、诉求不同,所以没有一方是可以轻松而为的。政府要纳税,外商要利润,农民要实惠,但是,宫学斌却能从照顾各方的实际需要,或大智若愚,或忍辱负重,或舍利取义,一句话,就是站在一个面向未来的视野高度上,以大胸怀、大道义与大手段,硬是折腾出一个个相互包容、彼此互利、共生共荣的光彩大局面!在《乡间大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传奇般的故事,并为这些精彩故事赞叹不已!

“挣外国人的钱养活中国农民!”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大概也只有在宫学斌的内心里才能蹦得出来!我从中看出的是一个亲历了农村生活千难万苦、对农民乡亲有着深刻感情的有为者,在表达一种由衷炽烈的生命关怀!宫学斌自幼生长在莱阳农村,也就是书中描写的那个“祝家庙,祝家庙,拾掇拾掇一小瓢”的仅有29户人家的小乡村。他所受的只是并不完整的中学教育。实际上,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是一方土地和人类的历史,是曲直是非的客观存在,是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拥有了独特的为人做事的准则。他的质朴无华的实践理念,真切实在的人道精神,始终如一的社会良心,亦家亦国的巨细奉献,比之那些色彩华丽的长篇理论、不着边际的高调愿景、主义同私欲混淆的利益追逐,自有其不可淹没、替代的现实光环。就凭这一点,宫学斌先生便可获得广泛的精神与人格上的高度尊敬!

对于传记文学而言,人物的质量无疑决定了其作品可能产生的分量。在《乡间大道》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其核心人物总体上的深刻把握:宫学斌是一个思维、个性、事业与生活被呈现得相当丰富并且成功的人物。然而,这个成功人物却首先是宫学斌先生自己创造的——他的原始、他的萌动、他的性格、他的苦乐、他的矛盾、他的局限、他的突围以及他最后的成就与经验。当然,他的一切稳健或出格,也是这个非常的时代以非常形式将其锻造出来的。可以宽慰的是:作为作家的夏仁胜先生,则透过一部书的写作,以自己的文学素养与思维功力,并以相当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广大读者有可能更加立体###地了解一个时代性的人物,或者说,透过这个人物来更准确地了解一个群体的命运、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一个时代的变迁。在这部纪实文学中,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永久性价值的传记人物亮点: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社会诚信、人文关怀、城乡和谐、中外友善等等理念的执著追求。

对国内传记文学,有时我会抱有一种警惕。因为接触到的某些作品中,发现有不少写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人与社会的美学境界。也许为了人物宣传的应景之需,素材难免有拼凑堆砌的痕迹,人的主体显得枯燥乏味没有生气,即便是露出矛盾痛苦,那也少有上升到人类悲喜剧的高度上。并且,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政治化的表情往往会在其间也很做作地撒上一大把。

在我看来,传记文学的目的不是对人物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一种精神挽救活动。这一点,我觉得《乡间大道》的作者也在试图进行着这样的努力。从“明月几时有”的最初追问,到“风景这边也好”的奋斗追求,再到“梦寄九顶梅花山”的未来展望,主人公宫学斌从一个为生活出路挣扎的农民,到一个体现生存价值的企业家,直到一个创造巨大财富并回报社会的名流。然而,他却没有少流一滴泪,少受一次伤,少遭一回罪;也没有漏掉一次笑,减去一回乐,删去一个成功的得意与快乐。他的人生重要的一面几乎已被相对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破碎的历史,顽强的现实,前进的勇气,乡村的迷惘,人性的矛盾,人生的冲突——那所有渺小平庸的、伟大高贵的、瞬间或恒长的,都在作家的笔下一一真实地得到再现。总之,一个饱满的人物带出了人们闻所未闻的时空;而那一堆或不可理喻或可歌可泣的乡村故事,也会令我们去重新品味:尊严与自由属于人类,可要真正拥有又是多么的艰难,尤其是那些生存在农村社会底层,不易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

借助作者的笔力,透过胶东变幻无常的土地,透过这片土地上寻找生计殷实的农民,透过以宫学斌为代表的乡村企业家群体,也透过完全被城市的节奏、气息所取代的生存新环境,人们也许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完全阻挡人类为自由与尊严所产生的意志力和创造力——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从理想化的共产主义愿景到现实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本书主人公和作者一道为我们展示的一段社会人文变迁史。可能是由于它的真实,让我的阅读产生了十分自然的快感;而用艺术的笔墨还原客观复杂的历史,更能令人接触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其文化的本质。作者在传记中遵循的并不是某种主题先行或概念法则,的的确确是在以人为创作本体,服从人物的性格命运,使人与社会与历史不做粉饰雕琢地相融在一起,实现了一次有血有肉的当代社会农村奋斗者的形象描绘。

《乡间大道》以其极为丰富的地方语言,纷繁复杂而又生动细腻的故事情节,沉甸厚实的艺术再现,相信足以弥补当代农村传记文学的某种缺憾。当然,作为第一部具有“胶东农村社会发展史”意味的文学作品,还有可以充实与提升的空间,比如素材的再提炼、关系的再深入、矛盾的再深刻;如果能对人文历史与政治经济现象再做更深度的思考,能对民族与人类之所以不能从容发展做更好的探索,其作品的意义或许将更具经典性。尽管如此,我相信,《乡间大道》将会给中国正在奋斗的新一代农民以精神的激励,给从事农村发展事业的官员们以行动的启示,同时也将会给那些关注“三农”世界的读者们以未来的视野。

2008年春写于北京

引 子

自古世事多无常,东方不亮西方亮。

人生在世不是命,命里八尺求一丈。

——作者题记

位于山东莱阳的龙旺庄,同别的许许多多乡村一样,随同社会的动荡起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人间变故。天地日起月落,人间生老病死,如此绵延反复,却如同乡野的一棵老有年头的槐树,饱经风霜,却无奈沉默。但自从出了一个叫宫学斌的年轻人,龙旺庄的土地上便发生了某种破天荒的躁动,那些世代祖辈一直被遵守的生存定律瞬间摇晃了,这个沉寂的村庄便渐渐有了不同以往的各种动静。

自古以来,齐鲁大地上有许多或惊心动魄或美丽动人的故事,但在这些被流传的故事里,却很难找见属于乡民们的宏伟章节:彻底逆转一次生存的命运。那村里村外大量被人们演绎的,还是那些从传统到传统的东西。这么说吧,从朝廷上面散发下来的文化气息,自然不会熏陶出一个民生世界的活水源头。星移斗转,直到民国也还是没戏。解放了,过日子的艳阳天依旧是有一阵没一阵的,贫穷与饥饿仍然不断侵袭、困扰着乡间生活。政策、政策,成也政策败也政策!可宫学斌竟有自己的一番智慧,及时理解并消化最贴近农民的一条条政策,开辟有限的生路。到了公元1978年间,一个更新的机遇被宫学斌逮着了,他开始了又一回大胆的摸索,硬是从一个穷乡僻壤间开辟出坚实的康庄大道来。

宫学斌执意要改变自己和乡亲们的命运,摆脱“农民”这个绝对弱势的身份与困境!于是,以家乡龙旺庄为战略起点,他勾画了一个最终令山东人震动、使中国人兴奋并让外国人也为之惊讶的乡土世界!宫学斌这个能人不仅改变了村庄,还影响和丰富了周边的城市。而漫长岁月里的苦乐探索、不断被检验的成败奋斗,却是一个个悲壮而又神奇的突围过程。

都说人心思变,走过数百年坎坷曲折历史的乡村真的变了!人们种瓜不仅仅得瓜,种豆也不仅仅是得豆,一拨又一拨乡下农民,正在深深地品尝着换一种活法的全新滋味,也包括城里人时常议论的自由与尊严。在今天龙旺庄方圆数公里,仿佛一草一木,都开始闹清为什么要存在这个道理了。而宫学斌呢,也自然无可争议地成了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一种告别农村的希望象征。

一条乡间大道,真实地承载着中国农民的光荣与梦想……

第一章 明月几时有(1)

祖 上 没 人 物

公元1937年8月6日(农历丁丑年六月廿九日),距“卢沟桥事变”发生不足一月,正是赤日炎炎、酷暑难挨的季节。在山东莱阳梨乡深处的褶皱里,宫学斌降生在东祝家庙村一户普通农家的土炕上。他是一对名叫宫良和宫王氏的年轻夫妇的第三个儿子。

大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