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蕙再没有别的话可说。她看着后备箱里的东西说:“带上给我妈的东西就行,别的一会儿让他们出来拿吧,不拿咱们就都拉回去,一个都不给他们。”说到“一个都不给他们”,明蕙不禁笑了,她怕林宁山搬不动这许多东西。
但林宁山坚持要拿,明蕙便帮着他提。
林宁山进了门,发现和他想象中的变了许多,他记得院里原来有一棵大槐树,到了五月,明蕙就爬树摘了槐花洗了当零嘴一样吃,全身都是洗不掉的槐花香,明蕙还曾用院里的槐花做过菜团子给他吃,但现在槐花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水泥地面,好像槐树就没存在过。
明老太太在院子里坐着,戴着老花镜编一只蜻蜓,这是重孙手工课的内容。作为全家手最巧的人,这个活儿落到了她的身上。小重孙老跑腿给她买东西,她不能不帮他的忙。大儿子去邻村给人看风水,大儿媳在客厅里打牌,孙子孙媳妇都去工作了,重孙们上学还没回家。她拿起明蕙给她买的收音机拨了一阵子,换了个新台,虽然她都听不太懂,但老听一个台怪没意思的。
听见有人开门,明老太太放下手中的活儿,离着远了,她看不清明蕙的脸,但光凭一个模糊的影子她就能认出自己的女儿。明蕙走近了,俯身问明老太太:“他们呢?”明老太太指了指一楼,低声说,“你嫂子在里间打牌呢,和你一起来的是……”。
明蕙在院子里并未详细介绍林宁山,只对母亲说:“来看您的。”她嫂子在客厅里鏖战,她也不好去打扰她。
明老太太没认出林宁山,听见他向自己问好,便笑着说自己好着呢,托你惦记,热不热啊,快进屋歇会儿吧,这么热的天儿还来看我。明蕙扶着拄着拐棍的母亲进屋。
“不用扶,我自己能走。”进了屋,明老太太给林宁山倒了杯凉白开,看着屋里新多的许多东西,很客气地说,“看我就看我吧,还带什么东西。赶快把电扇开开,凉快凉快。”
这屋子里的家具还是老的,但都没明老太太老。
明老太太对所有来看她的人都这么亲切。来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来看她了,还提了这么多东西,她都要没下脚的地方了。既然提了这么多东西来看她,之前肯定认识,但她现在认不出了,要是承认了这一点,得多伤人家的心,所以她也不问来人是谁,只是请他喝水。她年轻时很漂亮,后来由于长年的辛劳提前苍老了,但到了这个岁数,保养再好的老太太也和她一样有皱纹,可不一定有她一样高而挺的鼻子,她面部骨骼的优势又显现出了,现在她还是个好看的老太太。她嘴里的客气话一串串的,根本不给林宁山说话的余地。她问林宁山:“家里都好着呢吧。”
这是一句很平常的问话,但于林宁山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过了几秒,他对明老太太说:“挺好的。”
在林宁山夸她身体硬朗后,明老太太客气道:“跟以前是没法比啦。”
明蕙拿出给她母亲打包的快餐,让她吃。明老太太招呼林宁山先吃,因为是客人,她甚至要把唯一的可乐给林宁山。在林宁山表示不用后,明老太太又拿了一只明蕙买的香蕉给他。
“你还是这么高,一点儿都没驼背。”高和不驼背都是显而易见的,明老太太知道这么说肯定不会出错。屋里燃着一支香,是明老太太用来遮老人味的。
林宁山听了,想起了以前,他直接略去了自我介绍,感谢明老太太当年的照顾。
“这么客气干嘛,应该的。”明老太太觉出了不对劲,她光忙着客气了,这时才意识到这人的口音不是他们这儿的,是哪的呢?像是当年住在他们家的大高个的。当年她很防着大高个,每天睡觉前都要往明蕙的房间看一看,怕她晚上出去。她不讨厌大高个,如果他是村里的小伙子,她还会做主让明蕙嫁给他,因为他有把子力气,能干活儿还愿意干活儿,长得也好。但他是城里来的,以后还要回城,她就让明蕙不要和他走得太近。
林宁山拿出明蕙给明老太太选的转运珠递给她,明老太太看到了红绳手链中间的一点黄,心想这人太大方了,可这时再问他是谁是不是不太合适。
明蕙了解她的母亲,甭看她跟林宁山说了这么多客气话,她压根不知道他是谁。林宁山来看望她母亲,又送了东西,总不能连个名字也不露。她告诉母亲,眼前的男人叫林宁山,当年下乡的时候在她家住过。
明老太太记性出了名的好,虽然林宁山的人和脸都对不上号,但她记得林宁山这个人,记得他长得很高,总是闷头干活儿,还知道他回城后很有出息。
明蕙让母亲把东西收了,明老太太也有一双大手,她这些年没去地里干活儿,比中年时白了许多,很适合戴红的金的。明老太太看着手链,在戴和摘之间犹疑。她想林宁山是看明蕙顺便才来看她的,林宁山在她家没住多长时间,但四年里都在和明蕙一起干活儿,他们当年很要好。平常小辈们送她礼物她都很心安理得的,但这次不行。倒是明蕙让她别客气了,人家的心意,收着就好。
五斗橱上摆着一个老式的大相框,上面挤满了照片,林宁山看见了明蕙,照片里的她站在老太太旁边,穿着蛋青色的连衣裙,头发随意挽着,嘴上带点儿笑,像是配合相机挤出来的。照片里的她大概三十多吧,那时的他在干什么?拿到了终身教职,过上了还算优裕的生活,外人都觉得他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社会,他讲的笑话能逗得本地人大笑,朋友圈里许多与他不同肤色的人,但他却始终有异乡人之感。这种感觉并不是别人加给他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他的一个旅居国外多年的朋友说,“一个人的底色,是由他的母语决定的”。这句话,他能找到不少反证,但于他自己,却经常验证着这句话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