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清tag > 第21部分(第2页)

第21部分(第2页)

至于尚之信、孙延龄之流,就更不用多提了,吴三桂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他的老部下们。湖南战场不说了,四川的王屏藩一直忠诚有加,最后也是力竭自缢而死。所以三藩之乱,实则只是吴清大战也。

最后,就要提到反清举什么旗的问题了。吴三桂刚起兵时,并没有像很多时人希望的那样,高举复明大旗,而是扯了一个自家旗,自号周王,最后干脆再上一台阶,做了大周的皇帝。

不错,这确实让他流失了一帮支持者,汉人士大夫阶层中越发明显,其他如郑经,本来听到吴三桂反清复明,高兴得很,合作态度很是积极,后来得知不是那么回事,立马分道扬镳。

明朝毕竟是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时人有很多也是昔日大明的臣民,面对异族不是温和的统治,故国之思萦绕心间也属正常。即使以后,历经几代,故国已算不上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依然飘扬,并不是大明有多好,而是有民族的情感在里面。

如今,吴三桂不打这面旗帜,也非愚蠢地想不到这一点,不然也不会在讨清檄文中提到大明,出征前还要去拜永历帝陵了。他此举自然有他自己的考虑,这里不多做分析,反正初期不打复明旗,还是让他失分不少,但也绝非什么关键因素。

南明自己就是明,不照样失败?郑家父子一直打着这个旗号,还不是局促于海上?人家满洲人初入关时手段也是极端高压残酷,不一样征服了中原,征服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多于自己的民族?

一句话,关键还是要靠实力(再加点运气)!就是吴三桂有一鼓作气直捣“黄龙”的机会,也要靠他有一支很能打的军队去实现才行。否则,即使成行,还不是和南宋北伐一个样,尽成笑料?

归根结底,吴三桂输了,康熙赢了,这才是最后不可更改的结果。老吴,就让他随着历史之风而逝吧,而康熙,这才刚开个头呢。

[台湾篇]

彻底告别海上业

平定三藩,实乃康熙一生事业的最大转折点,从此锦绣前程为他铺,康庄大道任他行,偶有荆棘,最后也是锦上添花;更幸者,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些花还绽放得越来越娇艳迷人,将那锦绣映衬得更加绚烂夺目、光彩照人。

这才是康熙亘古未有的人生最大幸事,也是他孙子乾隆,富贵至极点,却仍然与他相差万里的根本之所在。至于他老爸顺治,只能感叹命运不公,人生苦短了,否则一切的一切,说不定都是他的呢。

大乱方定(1681),咱康大帝顺手牵羊,不费吹灰之力,迅速搞定了遥据海上的郑氏集团(1683),拿下了台湾,也拿下了最后一块抗清基地。大清帝国终于实现了对华夏大地的完全统治。

胜利来得如此轻松便利。康熙平三藩时恐怕绝没想到,因自己的过失引发了这样一场大劫难,差点让他成为丢失华夏的民族罪人,本来恼恨都来不及,却没想到大难之后有后福,不仅彻底稳固了大清在陆上的统治,还意外得了个惊喜,顺手摘取了台湾这颗中华海上的明珠。

胜利又来得如此艰难曲折。自郑成功举起抗清大旗以来,东南海上的反抗斗争已持续了近四十年,就是从其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作抗清基地以来,也已经有二十年光景了。清廷一心要铲除这一后患,却一直未能得逞。

胜利来得更是意义深远。不仅是国家的、民族的、后世的,郑氏的败亡同时也宣告了一段奇伟历史的终结。明嘉靖以来至清初,一百余年间活跃于东南沿海的堪称华夏史上绝无仅有的海上新势力,正式退出了历史大舞台。

康大帝的非常之处,就在于此,一个不及平三藩二十分之一的小战斗,却奠定了一个如今看来更具有广阔影响的大意义。高!实在是高!

不过空口无凭,还要有据为证,咱们不妨追一下本,溯一下源,也好看得更仔细些,看得更深入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海上奇伟新篇章(1)

大海,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让人无限遐想,所有的梦想与渴望,满腔的激情与澎湃,尽可让它载入,由它放飞。

这么好的东西,谁不想与它沾点边呢?咱巍巍中华自然也是。可奇怪得很,人们一般说到她与大海的关系,却总是不屑加遗憾。华夏之人,只知面朝黄土背朝天,偶尔抬起头,还要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杀戮,哪有闲情逸致去看海,并在海上溜一圈。海洋文明,多好  听多时尚的称呼,可那与咱无关,咱是土得掉渣的黄土地!要不,后来咋没落了呢?

真想知道这样的言论,究竟依据何在?华夏所居东亚之地发展航海的条件远逊地中海之区,太平洋过于浩瀚,咱的文明又高居巅峰,五千年来(近代以前)始终缺乏相应的国家、民族,在那隔海相望的不远处,彼此吸引着、诱导着、促进着(非常重要),你来我往共创海上大事业,就这样除了夏商周太过遥远难以详知,大清从康熙开始完全海禁,航海上一直都很发达呀?宋代更是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至于明代(包括明清之交),有海之禁不假,但也有海之腾呀?郑和下西洋就不提了,且说说嘉靖(1522—1566)伊始一个半世纪,东南海上发生的那些事儿和其中的那些人儿吧。

他们是海盗?走私贩?叛乱者?倭寇?还是正经商人?东西方交流者?甚至民族脊梁?难以说清,也许把这些搅和在一起,才能进行更准确更完备的概括。他们确实很特别,扮演的角色比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时代海上人物都复杂,发挥的作用更大,产生的影响也更远。

先说嘉靖年间所谓的大倭乱,明代最厉害最知名的倭寇入侵,反抗战线上还涌现了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这样杰出的英雄。其实这倭中哪有多少真正的小日本,真正领衔的竟是他们,一群标标准准的中国人,而倭人连主演都算不上,充其量一帮打工仔。

他们绝非朝廷诬蔑的倭寇,更多还是商人。由于国家实行朝贡——勘合体制下的严厉海禁政策,他们只能聚众干点海上走私的活儿,渐成强大的海上走私集团,当然也兼做海盗等其他行当。

其中有名者,先有李光头、许栋,后有王直(也作汪直)、徐惟学、徐海等。尤其被称为倭寇王的王直,还曾在日本平户建都号“徽王”呢,叱咤于中日海上,有八年更是惟我独尊,独霸于浪涛间。

王直本质上是一个商人,骨子里也是帝国的臣民。他曾多次请求明廷开禁,允许海上正常贸易而不得,后也是传统观念作怪,以至听信了胡宗宪的话,欲投降朝廷不成,反被杀害了。

这帮人与也被称为倭寇的葡萄牙人一道,曾在浙江宁波附近的双屿岛(今普陀县六横岛)和福建漳州的月港,建立了当时东亚最大的海上贸易中心,后被明廷摧毁(1547)。

至于嘉靖大倭乱的最后逐渐平息,关键也并不在于戚继光、俞大猷们战场上的胜利,而是明穆宗时代的隆庆(1567—1572)开关,朝廷顺应时代潮流,取消了海禁。

从此东南沿海的民间海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繁荣,而那些海上新人类们也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人生大舞台。

其后有林凤者,兼具走私商人与海盗双重身份,曾两次袭击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港,可惜被占据此地的西班牙人打败。否则,一旦成功,立国于此,不是开创了中国人在东南亚的新天地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