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寸草不生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 > 状元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第1页)

状元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第1页)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临时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叫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考的是经义,进士考的是诗赋。常科的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这是因为各州贡举到京城的举子都要先向礼部呈递本人的出身履历,叫“投状”,考试结束后,礼部要把考生的投状和成绩单呈递给皇帝,叫“奏状”,进士第一名当然排在第一,故称“状头”,后来也称“状元”,“元”的意思是头,头是人体的最高部位,所谓“元首”,因此借来指第一名。

状元及第后,同榜的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年龄最小的两位进士遍游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或“探花郎”,如果别人先折到了名花,“探花使”就要受罚。然后在杏园大摆酒宴,称“探花宴”。宴会结束后,众人同到大雁塔下题名,以显示荣耀,因此中进士又别称“雁塔题名”。北宋时期,第二、第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这两位分立状元左右,就像两只眼睛一样,故称“榜眼”。到了北宋末年,“榜眼”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即承唐代的“探花使”而来。

武则天统治时期,曾经亲临考试现场监考,这是殿试的开始,但还没有形成常规。宋太祖于开宝八年(975年)亲临讲武殿监考,并且颁定名次,自此殿试成为常规,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在975年之前,只有两级科举考试,即各州举行的州试(又称解试)和由礼部举行的省试(又称会试)。从975年起,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一甲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人数就多了去了。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三级考试都获得了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当状元是好,可是如果当上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状元,那可是一件苦差事。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记载,南汉政权竟然变态到“凡群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宦官当政,才会有如此荒唐规定,南汉亦因此而亡国。为后周的状元要先下蚕室阉割了才能做官。不知道后周为什么会有这样古怪的规定。不过据清代著名学者袁枚考证,状元也不一定就是第一名,他在《随园诗话》中提供的两个证据是:唐代诗人郑谷《及第后宿平康里诗》写道:“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郑谷的成绩是第八名,并非第一名,可是人家也称他“状头”。南宋诗人周必大给新及第的进士写了两封信,分别叫《回姚状元颖启》和《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叶适是第二名,可是周必大也称呼他“状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