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1年,赵匡胤的嫡系、陈桥兵变中表演相声“天有二日”的捧哏演员楚昭辅,因为工作能力突出,被赵匡胤提拔管理三司,成为“计相”。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的972年七月,楚昭辅便遇到了大麻烦,原来经过盘点和测算,京城库存的粮食只能维持到973年的二月。
这下新上任的楚昭辅慌了,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不能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只能向皇帝赵匡胤汇报,并给出了一个非常无奈的解决方案:
让驻扎在京城的禁军离开开封,到其他地区解决粮食供应。
京城的粮食供应是三司衙门的头等大事,而禁军驻扎京城则是拱卫皇权、强干弱枝的重要手段,现在粮食供应不上,还要让禁军离开京城,任你楚昭辅再是皇帝的自己人也要倒大霉。
赵匡胤大怒,将楚昭辅狠狠地臭骂一顿:
“国家没有足够支撑9年的战略物资储备就是不达标,你主管三司一天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禁军绝对不能移防,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如果解决不了这件事,我一定饶不了你!”
又慌又怕的楚昭辅从赵匡胤那里接下死任务之后,并没有按常理回官署找同僚研究对策,而是径直跑到了开封府,找赵光义求救。
结果如何呢?
赵光义的幕僚陈从信针对这个问题,轻飘飘的提出了一套一二三四五的对策,赵光义将这个办法汇报给了赵匡胤,在得到批准施行后,还果真把这个天大大的问题解决了。
想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可怕?
堂堂的国家财政部兼交通部兼税务总局兼物资储备局的三司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封府竟然有办法,陈从信那套对策里包括什么征发民船、限时运输、管控粮价等,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难道三司里的那些专业官员就想不出这种对策吗?
非也,万般事,唯有亲历方知艰难,此中之差别不在决策,而在执行。
事实就是,解决的办法摆在那里,但是三司却没有那个执行能力,而开封府有办法将其落实。
赵光义治下的开封府具所备的这种恐怖的行政能力和执行力量,已经隐隐可看作是一套预备朝廷了。
所以我们通过以上可以看到,赵光义通过各种手段,已经绑定了足够多的朝臣并掌握了巨大的行政力量,这个时候就算是赵匡胤想要整治这股势力,也会有投鼠忌器之犹豫。
但是赵光义一伙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其势力根基主要还是盘踞在开封,如果一旦离开开封,那么便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
这才是赵匡胤决定迁都的一个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关键原因,同时也是赵光义决定正面亮底牌硬刚到底的根本原因,此时再不搏,便要彻底进入被对方小钝刀割肉的节奏了。
赵匡胤打出了迁都这张明牌来削弱赵光义,赵光义则以自身的实力为筹码(在德不在险之所谓“民心”),压过了赵匡胤。
难道真的就说明赵匡胤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然不是,在这场斗争中,赵匡胤永远都不会失败,原因只要一条就够了:
赵匡胤有军队的绝对支持,他是军方信服至极的最高统帅。
赵光义实力再大,但他没有一丝一毫军队根基,也照样是空中楼阁。
但此时赵匡胤却没选择用最极端的手段来处理赵光义的问题,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之前所说的,投鼠忌器,如果这个时候强硬的解决赵光义,无论怎样都会对朝局带来不小的震动,这是赵匡胤不想看到的。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赵匡胤不愿意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极端的手段,哪怕他的弟弟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皇权、威胁到了江山社稷,但赵匡胤仍想用温和、体面的方法,把自己的弟弟从这种危险中解脱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一个爱自己弟弟的好哥哥。
这才是赵匡胤在赵光义说出“在德不在险”之后,沉默退让的原因。
试想看,古往今来,皇权是最不能分享的东西,莫说是兄弟,就是父子都不行。
纵是有名的英主,如李世民、刘彻、元宏,都干过杀太子的事。康熙废了太子,乾隆则是因为嘉庆心甘情愿当三年的傀儡皇帝,这才维持了父慈子孝的场面。
从这点上说,赵匡胤着实是一个善良、大度的人,赵光义在他眼皮子底下干的那些事,他并非不知道。
莫消别人报告,赵光义自己都直勾勾的跑去跟他说。刘温叟拒绝赵光义送礼,就是赵光义主动跟赵匡胤提起来的。
是不是很奇怪,雷霆雨露,莫非天恩,赏赐臣子这种事向来是皇帝的专权,其他人但凡做了就是心怀不轨。
可赵家这俩兄弟却丝毫不把这件事当回事,这只能用赵匡胤那种出于人性的善良和亲情来解释了,正是他的不在意,才助长了赵光义肆无忌惮而又大大咧咧的越权之举。
但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经过这次迁都的斗争,赵匡胤已经决定要解决赵光义的问题了,下面就看他这个善良的哥哥是如何出招了。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