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宋朝到底有多弱 > 第138章 潘美 张齐贤(第2页)

第138章 潘美 张齐贤(第2页)

“我与陛下皆曾是周世宗的臣子,杀掉他的儿子是辜负了世宗,可我要是反对,那么陛下就会怀疑我的忠诚。”

赵匡胤自然明白这番话的意味,于是他让潘美以侄子的名义收养了其中的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潘惟吉。

第二个版本情况相差不大,赵匡胤见到两个孩子后直接下令除掉,但却发现潘美痛苦的抓着大殿的立柱不说话,于是询问原因,潘美回答的是:

“我不敢反对陛下的决定,但这样做我良心上过不去。”

于是赵匡胤便让潘美收养一个孩子,之后的很多年,关于这个孩子的情况,赵匡胤从来不问,潘美也从来不谈,君臣之间心照不宣仿佛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另一个儿子柴熙谨后来都是早卒无后,唯潘惟吉这一脉的子孙传承了下去,换句话说,潘美为柴荣一家保留了香火。

通过这件事,我们自然可以看出潘美的善良和道德,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言行未免显露出了一些笨拙和生涩。

的确,如果他能像曹彬甚至是王溥那样圆滑,或许他个人乃至全家的生活会更加的滋润。但后来了解了这段历史的人,也可能会因此而对潘美少了几分敬意和温情。

安于心,自在便好。

下面来说说张齐贤。

此前君子馆之战时,我们曾经介绍了同时在山西方向发生的一场战役—土墱寨之战,这一战张齐贤凭借自己高超的计谋和胆识,以区区2000厢军的兵力大败辽军入侵,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显露头角。

实际上,作为文官出身的张齐贤与同时期的许多大臣相比,其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军政双通,可谓是一个出将入相的人物。

而他这样的一个复合型人才,也成为了后来宋朝限制武将权利、崇尚文臣领兵的先驱样板。

想到这里,如果大家看过近年播出的历史大剧《大明风华》,也许会将张齐贤与于谦相比。

实际上,若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张齐贤的出场可一点不比《大明风华》里的于谦逊色,那剧情配置简直就是一个安邦定国的史诗级大才。

《宋史张齐贤列传》里是这样说的,赵匡胤在末年西巡洛阳的时候,碰见了身为布衣的张齐贤拦架献计。

这个平头百姓当着皇帝的面毫不怯场、以手画地,洋洋洒洒的进献了包含下并汾(平北汉)、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在内的十条计策。

赵匡胤当时就惊为天人,当场采纳了其中的四条计策。

按理说张齐贤一个平头百姓得到皇帝这样的垂青该高兴地跳脚了吧,可他却生气的跳脚了,非扯着皇帝衣袖说要将十条计策全部采纳才行。

赵匡胤当时就怒了,让人把这个不懂规矩的烧毛兔子赶出去了。

如果正史讲到这里,我还是比较相信其言其事的,因为这种描述符合两位主人公的个性,但后面的叙述却跑偏了:

赵匡胤回到行宫之后,专门把赵光义叫了过来,兴奋地嘱咐道:

“我今天遇到了一个绝世大才,但还需要再加磨炼,我现在晾着他不用,将来留给你施恩。”

这一番话说下来,一下子就没张齐贤啥事了,这不妥妥的用来验证赵匡胤想要传位给赵光义的嘛。

鉴于赵光义继位后篡改历史的“光荣”行为,后面的这一段记载大家就像看《大明风华》一样,乐呵乐呵就行了。

但不管怎么说,张齐贤确实是有才干的,而他进入仕途也正是发生在赵光义时期。

赵光义继位后搞科举扩招,张齐贤考中进士。

之后第一个岗位就是州通判这样的高官(选调起步地厅级),赵光义准备攻灭北汉的时候,张齐贤以地方官上书献策,得到赵广义垂青,调回中央任职并随行北征,由此开始中央到地方、地方到中央的“栽苗”式培养历练。

按照史书的记载,他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能迅速的进入情况,上可以高屋建瓴、定向立策,下可以实事求是、具体落实,体现了极为全面的综合素养和从政能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