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
是贯穿于汉末三国时代,一个永恒的话题。
尤其它经过老罗神笔的渲染,四大名着的抬升,对于后世百姓的影响更是极其巨大的。
忠字倒是没什么歧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
这一点,尤其是在民族矛盾突出的边郡,更加的明显。
刘辨相信侯成的忠!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对于汉室一定是忠诚的。
但是他的义字,是饱受争议的。
义是复杂的,尤其跟不同的字组合起来,意义不尽相同。
比如正义、情义、恩义、信义、仁义、侠义等等。
由此导致每个人对于义字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
很明显。
侯成心中的义字,不仅仅是主臣之间的恩义,更有朋友之间的情义。
甚至于,在侯成的心里,他对吕布的义,是情义大于恩义的。
因此,他受不了被朋友抛弃,更受不了被主公质疑。
“士循。”
刘辨命程普将侯成带下去后,便命朱彤招来了高顺:“你对侯成此人,是如何看待的。”
高顺皱了皱眉:“侯成?”
此刻的他,还不知道程普俘虏了侯成。
刘辨点点头:“嗯,太原侯成,与你同属一郡,你们应该认识吧?”
“嗯。”
高顺倒也没有遮掩,老实交代道:“末将的确与侯司马相识,只是关系不太融洽,末将心中的侯司马,作战勇勐,性格傲慢,除了吕布,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哦?”
刘辨不由好奇:“此人作战勇勐?”
高顺极其肯定地道:“单论武艺,与宋宪、魏续伯仲之间,箭术与曹性旗鼓相当,自其从军以来,屡建奇功,不过数年,便被提拔成为军司马,与某平级。”
嘶—!
刘辨顿感惊诧,倒吸口气。
听到高顺对侯成的评价,他有种颠覆三观的感觉。
毕竟,印象中的侯成,在汉末三国时代,充其量就是个打酱油的。
可偏偏,到了高顺这嘴里,居然有种勐将的既视感。
“此人对吕布如何?”
刘辨在了解到侯成基本情况后,便直奔主题:“可忠义否?”
高顺皱着眉,沉吟良久:“侯司马出身太原侯氏,当年黄巾造反,袭扰并州,太原侯氏惨遭屠戮,侯司马便是那时带族人投靠吕布。”
“后来”
“”
高顺讲着侯成的履历,刘辨却对“太原侯氏”,产生了兴趣:“老师,这太原侯氏莫非还是个世家?亦或者是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