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为赵佶勾勒出一个恢弘的未来:「待后世在您的基础上统一这些土地时,东海新拓之地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会以‘大宋宣和年间’作为开端。那些地方的史书都会记载为您的功绩,您不仅保住了大宋的领土,还为后世开创了华夏的未来。」
赵佶听到这里,脸上的紧绷稍稍缓和了些,心中渐渐被说服。他虽然仍有疑虑,但方梦华的提议无疑为他提供了一条摆脱当前困境的出路。他可以通过一道诏书,不仅化解当下的现实危机,还能够为自己保住体面。
方梦华见赵佶神色有所松动,继续说道:「陛下,除了江南之事,本座还为您考虑到了眼前的危机。北面金兵虎视眈眈,一旦南下侵宋,我舟山军即使有心抗金,但在朝廷的北方大地上,我们的身份毕竟是‘反贼’,师出无名,无法光明正大的加入与金兵对抗。」
赵佶点头,明白她的意思。他知道,若舟山军能真正投入抗金战场,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以,」方梦华继续道,「陛下若能再下一道手诏,告知黄河以北的各州县,准许‘江南义勇军’的入城休整,并提供三个指挥(约1500人)编制的粮草补给,便可以为我们抗击金兵提供合法的名分。一旦金兵大举南下,我们可以在您名义之下作战,保家卫国。如此一来,陛下您不仅无需再担心江南的叛乱,还能多一股抗金的力量。」
赵佶眉头微皱,心中快速盘算。方梦华提的条件看似苛刻,但实则只是允许1500人的粮草补给,对于大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而若能换得江南的稳定和她的支持,这笔交易未尝不可。
赵佶沉思片刻,终于说道:「三指挥的人马而已,朕可以准妳。但妳须记住,这只是为抗击金兵,若妳再有其他非分之想,朕绝不会手软!」
方梦华微微一笑,向赵佶拱手道:「陛下英明。本座必不负您的信任,定为大宋尽绵薄之力。」
赵佶点了点头,随即他亲手写下一道手诏,准许舟山军在黄河以北的各州县获得粮草补给,以「江南义勇军」的名义参与抗金。
当诏书交到方梦华手中时,赵佶的心中依旧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不知道这一步究竟是对是错,但现实已经容不得他有更多的选择。
方梦华将诏书收入袖中,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风云变幻。她轻声说道:「陛下,您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
赵佶沉吟片刻,神色中掠过一丝矛盾。他已经同意了方梦华的「诏安」提议,但依照惯例,封地之主必得有个名分,以示朝廷恩宠。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略带期待地问道:「既然封了明州为妳的封地,那你想要朕封妳什么官爵呢?」
方梦华闻言,抬眸淡笑,眼神中闪过一丝调侃之意:「陛下,本座并非您的臣子,封什么官爵对我而言并无意义。您大可以随意封个什么,只要朝廷上下能将这一现状合理化,史官们笔下的记载顺理成章就行。至于其他,倒也无所谓了。」她轻描淡写地一笑,语气中透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洒脱。
赵佶怔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方梦华会以如此轻松的态度回应这个问题。大宋朝堂中,多少文武官员争破头都想升官加爵,求一个名正言顺的封号。而眼前这个女子,似乎全然不在乎这些虚名,更像是在戏谑他提出的「封官」建议。
他苦笑了一下,目光转向手中的茶盏,显得有些无奈:「如此说来,朕倒成了自娱自乐的君王了……」
方梦华淡然一笑,语气却依旧从容:「陛下,如今这封官不过是大宋的体面罢了。既然局势已如此,何不顺水推舟,给自己留个名留青史的机会呢?」
赵佶点了点头,似乎已然接受了方梦华的话。他喝了一口茶,努力压抑内心的疑虑与疲惫。然而,自进入樊楼后,他便隐约觉得精神渐渐疲惫,头脑也有些昏沉。对抗迷香的解药效果已过,眼皮开始沉重,他端起茶盏,再次喝了几口茶,试图提神,然而效果甚微。
方梦华见赵佶已经几近力竭,微微一笑,转身向李师师打了个手势。李师师立刻会意,缓步走到赵佶身旁,轻声劝道:「陛下,已是深夜,您劳心劳力,还是早些歇息吧。」
赵佶迷迷糊糊地看了李师师一眼,点了点头。他的意识已经渐渐模糊,但方梦华的身影依旧清晰留在他眼前。她的每一句话都如同回音般在他脑海中回荡,似乎仍在引导着他做出某种决策。
「朕……嗯,朕困了。」赵佶喃喃低语,最终靠在李师师的扶持下,倒在塌上昏昏睡去。
方梦华目光冷静,走到赵佶身边,轻轻解下他腰间佩戴的一枚腰牌。那是象征着最高通行权的腰牌,借此她便可以自由出入皇城。这件事她早有准备,只是让赵佶全程在不知不觉中配合。
「多谢陛下。」方梦华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讥讽。赵佶昏睡中,毫无察觉。
李师师看到方梦华顺利取下腰牌,微微点头:「教主,出城的安排已经妥当。」
方梦华将腰牌收入袖中,走到窗前,望向仍然寂静的宫城。夜色浓重,隐约传来门外的风声。她回过头,看了眼沉睡的赵佶,心中已有了计策。她微微一笑,转身走向李师师,「多谢妳的配合,思思姐。」
李师师深深一揖,轻声道:「教主,能为您效劳是师师的荣幸。」两人相视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