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芳明宜著宋 > 第359章 西军入援(第1页)

第359章 西军入援(第1页)

赵构策马而行,目光直视远方的北方营地。他明白,此行凶险重重,但为了宋室江山,纵然万死,亦在所不辞。随行的张邦昌、高世则面色沉重,默默跟随在后,皆无言语。

李梲与郑望之领命早已回金营,完颜宗望的条件已然传至朝中。赵构一行北上,不日便抵达金军大营。

营帐内,完颜宗望端坐于主位,目光冰冷,眼神中透出无尽的傲慢。他身后立着李邺、沈琯等降臣,而完颜昂、完颜宗弼等金将也赫然在列。

赵构昂首阔步入内,毫无惧色,直视完颜宗望,抱拳说道:「大宋有诚议和,今日赵构前来,愿为两国之和尽一己之力。若能为江山百姓带来片刻安宁,赵构虽死,亦无遗憾。」

完颜宗望冷笑一声,挥手示意:「既来此,自当按我金国条件行事。宋人须以实物相抵,若有一分隐瞒,和议便作罢。」

赵构神情不改,沉声道:「若我宋朝已尽全力,尔等又当如何应诺?」

完颜宗望哼了一声,未作正面回应,心中却也暗自惊讶于赵构的从容与胆识。他并非不知赵构之勇,但今日面对如此局势,依然能镇定如常,实为难得。

于是,两国的议和谈判在这紧张的气氛中逐渐展开。然而,尽管赵构无畏无惧,金人贪婪的索求仍如猛兽般吞噬着宋廷的一切。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早已成了金人虎视眈眈的目标。而赵构的入质,亦只是暂时平息战火的权宜之计。

赵构心知自己此行凶多吉少,然而他心中仍抱有一线希望,愿以自身的牺牲换取大宋的片刻安宁。金营的寒风凛冽,仿佛预示着前路的无尽险恶,而汴京城中的大宋朝臣,已开始为这场未完的劫难而忧心忡忡。

当李纲巡视城防回来时,却惊闻朝廷已经发出允诺金人所提苛刻条件的誓书,康王赵构与张邦昌更已奉命前往金营充当人质。

这一消息如同巨石般砸在李纲心头,他的目光变得黯然,心如死灰。但随即他将一份圣旨收进怀中,那正是割让三镇的诏书。他咬紧牙关,暗自发誓道:「即便朝廷自毁长城,亦不可使我北地失守!」

他没有发布割地诏书,心中默默祈盼各路勤王援兵早日赶到。

赵桓听说后,面露犹豫,目光在李纲身上来回扫视。朝堂之上静谧无声,唯有李纲一人神色坦然,目光坚定,仿佛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从怀中取出的几份奏表静静放在御案上,每一份都象征着一方勤王之军的到来,一丝生机。然而,赵桓的手却僵在半空,始终没有去拿那些奏表。

「李纲,」赵桓半晌才开口,声音里带着深深的疲惫与愤怒,「朕虽不欲割地,却又不得不为城中百姓之命考虑。汝等文臣一再劝阻,然若金人怒而破城,汴京将如何自保?」

李纲听罢,缓缓垂下身,沉声说道:「陛下容臣禀告。臣并非不顾百姓性命,然今日若轻易割让太原等三地,不啻断我北疆之屏障,断我大宋之血脉!今日割地,来日金人索求将更无止境,国土将如破堤之水,一去不返!」

赵桓脸色微微一变,声音微带颤抖:「然则康王、张邦昌岂不危矣?李卿若扣下诏书,难道便能救得他们性命?」

李纲冷静地答道:「康王身为皇族,便当以天下为重;张邦昌身为宰相,岂可惜命而轻弃我大宋之地?他们既为人质,便当做好为国尽忠之准备!只要援军一至,形势自可逆转,到时若再与金人谈判,便非割地之事。」

赵桓听到这里,双手微微握拳,神情挣扎。作为君主,他内心深处知晓李纲所言极有道理,割地之举确是饮鸩止渴,但又怕错过求和机会,招致更大灾祸。犹豫片刻,他语气稍缓,试探地问道:「李卿可有退敌之策?」

李纲缓缓点头,言辞坚定:「若援军一至,可分为三步。其一,我军防御当继续加强,坚守汴京城池;其二,派出各地勤王军在城外集结,形成合围之势,使金人不敢贸然攻城;其三,待形势稳定后,派使臣与金人谈判,以强对强,则不必割地,也能保全京师。」

赵桓凝视着李纲,眼中似有动摇,但仍显挣扎。片刻后,他摆摆手道:「朕再思量一二。」他转向殿中群臣,环视一圈,问道:「众卿家意下如何?」

御史大夫秦桧从队列中走出,轻咳一声,冷冷道:「陛下,臣以为李纲所言乃空谈。金人十万大军压境,汴京虽有高墙厚垣,然人力终有限。即便援军赶至,也恐不过杯水车薪,难挡金人进逼。臣以为,不如以割地暂换一时安稳,免得我京师再受兵燹之祸。」

赵桓闻言,脸色又黯然几分,目光闪烁不定。

李纲不禁一拂袖,大步上前,怒道:「秦御史,汴京百姓已被朝廷搜刮殆尽,谁还能忍受割地之辱?此举若成,将来金人更有借口索求,天下百姓安得宁日?臣愿以死劝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