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等死!女真人是我们的仇敌,这些高丽奴隶主也是帮凶!总有一天,我们会将他们赶出这片土地!」一个年轻的流亡者在一处隐秘的洞穴中低声说道。他的声音虽然颤抖,却充满了希望。
尽管如此,在天会四年的盛夏,北高丽的天空依旧被征召的阴云笼罩。谁也不知道,这片土地是否还有真正的黎明。
而初升的太阳洒在跟北高丽和江华租界都只有一水之隔的金浦市东岸的浮桥上,河水泛着金光,与新建的城墙和忙碌的码头交相辉映。这座新城,因毗邻汉江与江华租界,又有南高丽国王王楷的特别支持,正迅速发展为南高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金浦的城门广场上,熙熙攘攘的百姓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南高丽王的最新命令。年轻的国王王楷站在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身后是他的顾问大臣金富辙和金富轼兄弟,他的外公也就是长期摄政的权臣汉阳公李资谦一个月前刚刚去世,17岁的王楷终于亲政,但这时高丽国只剩下半壁江山,还不得不仰明海商会的鼻息才可以在西京叛军及背后的金兵铁蹄下存活。
「各位父老乡亲,我王氏一族虽处于南北分离的危机之中,但南高丽仍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江华租界带来的繁荣,证明了改革的必要性。今天,寡人宣布:金浦市将成为我们南高丽的‘实验田’,为百姓创造更多的机会,也为国家的未来探索一条新路!」
王楷的声音充满了热情,台下的百姓爆发出阵阵掌声,尽管人群中也夹杂着些许怀疑的目光。
「此外,寡人命令:逃离北伪奴役的难民,将被安置在金浦周边的临时营地,凡有劳力者,均可在金浦市内从事公共建设;妇孺则由城内宗庙和善堂照顾,不得歧视。这些难民,是我们的同胞!」
这句话引发了明显的骚动。一些南高丽的富商和地主面面相觑,低声议论:「让那些‘北氏’来抢我们的饭碗?」
金浦的新建城区确实蓬勃发展。来自江华租界的农民工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与商业意识;同时,他们也将明海商会的建筑风格、货币管理、乃至衣着饮食习惯融入金浦的日常生活。
然而,这种迅速的变化也在金浦内部制造了显而易见的分裂。
在码头附近,原本来自江华租界的几名农民工正坐在一家茶馆里谈笑风生,身着干净的棉布衣,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们指指点点,不时发出轻蔑的笑声:「这些庆尚道的土包子,连我们租界的规矩都不懂,还想来金浦跟我们竞争?」
而在茶馆外的街头,几个刚刚从北高丽逃难而来的年轻人,则被几个金浦的本地流氓围住。「喂,你们这些‘北氏’,听说你们在北边当金狗的奴隶,怎么有脸来我们金浦讨生活?」
「我们是逃出来的!」其中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辩解,但话音未落,就被人推倒在地。「逃出来又怎样?还不是累赘!」
这种三方的矛盾——有江华租界永居权的「新贵」、金浦的本地人、以及北高丽的逃户——在金浦市的街头巷尾几乎随处可见。
金富辙站在金浦新建的行政官署内,俯瞰着混乱的街头。他皱紧眉头,对弟弟金富轼说道:「这座城市才刚刚开始,却已经满是裂痕。我们必须尽快出台政策,化解这些矛盾。」
金富轼点头附和:「江华租界模式确实值得参考,但那毕竟是一个弹丸之地的租界。而金浦是我们大高丽国自己的城市,国内所有阶层都需要在这里找到位置。」
「关键还是教育与管理。」金富辙若有所思,「金浦既然是实验田,就必须在规则上超越旧有的等级结构。租界模式中的契约精神与法治,我们可以采纳,但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必须尽早遏制。」
「那北伪的难民怎么办?」金富軾问道,「他们人口众多,却几乎毫无技能……」
「短期内,让他们从事劳力密集的公共工程,同时安排识字教育和基础技能培训。如果让这些人继续流离失所,恐怕金浦的发展只会被拖累。」
尽管矛盾重重,金浦的前景仍然充满希望。在一个北高丽难民营中,一名年轻的母亲正用粗糙的双手为孩子缝补破旧的衣服。她的眼中闪着光:「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像那些江华租界的人一样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在金浦市的工地上,一群江华租界来的农民工正在教授本地人如何修建石桥。他们抱怨不断,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土包子虽然笨,但肯干。」
金浦,正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在汉江两岸播撒着南高丽的未来。然而,这片未来的土地,需要的不仅是建筑和财富,更需要一套能够凝聚所有人的新秩序。
而站在金浦城楼上的王楷,也在心中默念:「希望这座城市,能成为南高丽真正的光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