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宋朝是怎么来的 > 第56章 浮出水面(第1页)

第56章 浮出水面(第1页)

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先万不能看他说什么,一定要看他做什么。

同样,我们在怀疑“点检做天子”阴谋的主使除了李重进之外,是否还另有其人的时候,也要遵循这条基本逻辑。

而现在,随着柴荣的故去,背后的真相也将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这期间他具体是怎么一步步筹划并最终实现篡位的呢?

赵匡胤的篡位到底是因势而定还是蓄谋已久的呢?

看了如下的过程,就会明白。

959年七月,后周以7岁的柴宗训为名义董事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式上岗了。此时,距离赵匡胤陈桥兵变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

上章我们提到过,柴荣通过精心设计权力架构,基本上堵死了五代时期常见的武将篡位的可能。

首先看藩镇大佬:

诸如符彦卿这些人,尽管身居高位,但经过中央不断的收权削藩,他们现在能调动的力量已经远不能和晚唐以及五代早期相比了。

尤其是柴荣时期进一步对禁军进行了强化,各藩镇大佬手里的部队是不够给强悍的禁军看的。

此外,柴荣在多年的征战中,基本不给这些老牌的藩镇大佬在战争中统领禁军的机会。他所任用的将领,除了张永德、李重进资格威望稍微高一些之外,就是赵匡胤、韩令坤、王审琦这样的年轻新生代。

在加上这些年后周对外用兵,基本上都是柴荣亲征。几重因素叠加起来,使得藩镇大佬在禁军中的影响力基本等于零。

这些人凭自己的兵力无法与中央对抗,又无法争取禁军,在加上他们不在中央一线任职,对朝堂也没有大的影响力。

所以这些人除非脑子坏掉,否则造反基本等于上赶着送。

再来看第二类人:张永德、李重进。同样基于上述这个道理,他俩造反的可能也基本被扼杀。

张永德被摘掉了殿前司都点检的职务、并被提出京城,就意味着他再想号召联络禁军会非常困难。

而李重进虽然仍保留了侍卫司都指挥使一职,但实权早已转移到了韩通手上,如果不是韩同在柴荣任职期间一直被留在京城看护一家老小,但凡参加了三征淮南刷了些战功积累威望,柴荣当时就可以一步到位将其提拔到都指挥使岗位。

最后,是第三类人,就是赵匡胤和韩通。

这俩人直接掌控禁军,手握最为重要的兵权,是具备造反的基本条件的。

然而,如果他们真想要造反,也是困难重重,甚至几乎不可能。

第一,这两个人资历浅、威望低,他们在禁军的根基还不够深,即便是现如今掌着兵,但让士卒跟着他们去造反,目前他俩还没有这份号召力。

第二,从朝廷规制上说,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既是宰相又掌管枢密院,赵匡胤、韩通平时只能坐办公室里处理处理政务、管理一下训练。

军队的调动是他们是无权处理的。假如真遇到战事,这两个将领是不是一定就能领兵出征,最后的拍板权也还在范质他们三个人手里。

再加上还有一个出身职业军人的大佬吴廷祚辅助范质等兵事,赵匡胤、韩通很难有空子可钻,懵逼三个文臣宰相。

第三,赵、韩二人在朝堂和地方影响力都极为有限,他们年轻且一直在军队任职,与政务系统的官员不熟悉。同时,二人都是被柴荣这些年飞快提拔起来的,那些就在地方的老牌藩镇大佬从骨子里是看不上这两个“走狗屎运”的小年轻。

这就意味着,他们即便想要造反会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同时还要非常担忧各地藩镇的不满与反击。

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条。赵匡胤、韩通二人虽然掌兵,但却相互制衡。殿前司和侍卫司的力量基本半斤八两,赵、韩谁都不敢在尚未控制住对方军队的情况下,贸然行动。

这也是柴荣为了防范两个实际掌兵的人造反,所设计的最后一道保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匡胤就竟是怎么突破层层阻碍,最后造反成功的呢?破局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制度很重要。好的制度可以让人变坏,坏的制度可以让人变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