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宋朝是怎么来的 > 第70章 赵匡胤的选择(第2页)

第70章 赵匡胤的选择(第2页)

赵普一听这话,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就只是呵呵的微笑却不说话,最后实在被赵匡胤看的不自在了,憋出了四个大字:

“我不知道。”

赵匡胤也不生气,让赵普把不支持的理由说出来,赵普这才缓缓说道:

“北汉弹丸之地实力弱小,不会对我们有什么威胁。但是他西边和北边却分别连着党项和契丹,留着北汉,我们就可以不用直面这两个强劲的外敌,可以放开手脚征伐南方,等平定了南方再转过头来,还不是想捏谁就捏谁。”

也不是第一次遭遇挫折,赵匡胤在来之前就把各种困难都想足了,现在一听赵普这么说,赶忙毫不犹豫的甩出了一句领导万用语录:

“我也是这么想的,就是试一下你能不能整明白。”

军人们不同意,自己最贴心的老伙计、一向算无不败的赵普也不同意,赵匡胤彻底死心了,他决定不再坚持自己的本心,把目光投向南方。

但与此同时,他还充分的践行了张永德的建议,既然不能首先打北汉,那我也不让你好过,在征伐南方的同时不停的派人蹂躏北汉。

后续的事先不表,这里赵匡胤的战略思维很值得我们思考,他为什么一定要在《平边策》已经成为天下共识之最稳妥方案的情况下,仍要把目标放在北方的北汉呢?

柴荣当时改变《平边策》的步骤,我们曾经分析过,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契丹处于混乱、有机可乘。

这是柴荣有限度的先南之后(三征淮南)随即向北的原因,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的全部成果,自然短时间内也不担心南方的威胁。

可是他这个向北转向确实与柴荣完全不同,将目标放在了众人眼里不值得的北汉身上,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觉得,让给赵匡胤做出这种决定的直接原因就是李筠的叛乱。

本来在柴荣以前,李筠常年戍守泽潞二州,刚刚好完美的顶住北汉,所以近在咫尺的中原政权从不担心这个方向的威胁,这也是为什么一向严苛的柴荣能对李筠尤为宽纵的原因。

但是赵匡胤刚一登基,李筠便直接跳反了,非但如此还拉上了北汉甚至背后的契丹。

这样一来,本来该是李筠戍守的太行天险一下子变成了北汉的自留地,这便成为了令赵匡胤极度恐惧的卧榻之患。

虽然赵匡胤第一时间平定了李筠,并把阵线稳固在了泽潞(晋城长治)一线。

但李筠毕竟在此经营数年,短时间内民心不托底,再加上这个方向万一被突破了,即便敌军没有直扑开封,但只要下太行向西进入了洛阳盆地,并以此为依托(孟津虎牢)打起拉锯战,对于新生的赵宋政权都是难以预估的恐怖事件。

所以说对于充分吸取了柴荣教训,凡事不虑胜先虑败的赵匡胤来说,既然能舍得宝贵的时间不去征伐而是强基固本,当然不吝于首要解决北汉的隐患。

纵使他明知道这样的选择注定将使他按照一条事倍功半的方法完成人生之大考,但仍然是值得的。

当我们从赵匡胤的角度想明白了行事动机之后,其实也很难指责这样子有什么错。

不少历史发烧友总拿此事将赵匡胤与李世民对比,认为赵匡胤的才干魄力无法与天可汗比肩,甚至还推测假如赵匡胤遇到了当年李世民洛阳围困王世充结果遇到了窦建德气势汹汹南下,估计早就打白旗撤退,以此来埋汰赵匡胤。

我觉得这是有失偏颇的,老话说:杀猪各有各的杀法,尽管李世民席卷天南下的史实折服人心,但赵匡胤后来的统一之路却因为意外因素戛然而止,以此来推断赵匡胤军事上的保守有些牵强了。

我们不能以事实的本身来一概而论,要善于看到在事实基础上不同的选择之于后世的影响,李世民傲然自信,奠定了大唐王朝的海纳百川,但也间接的养出了安禄山这样的胡人外患,以至于朝纲崩塌、中央积若。

赵匡胤猥琐发育,造成后来宋朝虽然窝屈,却百转千折延祚300余年,并由此再未出现弱干强枝。

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自然令人难心驰神往,但是接地气的俯身前行不见得就要被理所当然的嗤之以鼻,普通人如斯,居高位者能此般则更应令人客观而深思。

总归一句话,世界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凡事都要辩证看待。

本站网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