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首楞严王三昧是啥意思 > 第二十五讲(第1页)

第二十五讲(第1页)

丑二、腾疑细释分二:寅一、阿难腾疑;寅二、如来细释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六页,“丑二、腾疑细释”。

本经的修学重点,就是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它的整个重点,其实就是一个心地法门。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慢慢会发觉,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其实外在的事相并不困难,最麻烦的就是“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内心的安住跟调伏是比较麻烦的一个工作。从本经的开示,佛陀是要我们先安住,然后再调伏。所以佛陀在前三卷半,讲到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告诉我们菩萨云何应住,处理这个安住的问题。

在本经当中,讲到我们的心有两个住处:

第一个,以妄想为住,就是我们内心当中跟我执法执相应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过去无始劫来,我们接触了很多的人,接触很多的事情,遇到很多的环境,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想法,整个受想行识都累积在这个妄想当中。所以,当我们住在妄想的时候,我们变成非常的敏感、非常的脆弱、非常躁动不安。因为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刺激到我们的妄想,带动我们的感觉,带动我们的想法。所以你看一个人,他安住妄想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感觉——弟子心不安。因为你住的地方住错了,你很容易受到你过去的思想、感觉的主导,你怎么弄都没有用。因为你住的这个房子住错了。

第二个,我们以所谓的常住真心为住,就是我们安住在清净本然的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为住的时候,我们开始远离我们过去的妄想,以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为住。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妄想开始生起、相续乃至于消失。以心性为住的时候,我们内心相对就比较安稳了,我们找到家了。所以古人常说,修行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意思就是说,你不要住在你的妄想,要住在你真实的心性。这是第一件事情。

我们在前面三卷半,就是要处理安住的问题。所以佛陀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分别妄想跟真心的相貌,让我们产生取舍。当我们安住在心性以后,开始作调伏了。你这个时候以心性为住,会看到自己过去无始劫的妄想,这个时候再用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它。以空观来破除我法二执,以假观成就善巧的智慧跟广大的福德资粮,以中观来作一个调合——中道。

所以,我们在本经的修学,第一个,你要知道你现在的心“云何应住”,你住在什么地方,你安住的地方对不对。其实你可以从结果看得出来。如果你感觉最近躁动不安,那表示你安住错了,又跟过去的妄想结合在一起了。所以我们经常要保持观照,第一个,你心以何为住;第二个,你是不是产生了调伏。就这两个重点。

我们这一科先讲到安住的问题,就是怎么能够远离妄想、安住真如。当然,安住真如,我们要先了解真如的相貌。

寅一、阿难腾疑

【图一】

好,我们看讲义,“腾疑细释”。这个“腾”就是腾起的意思,就像烧滚的热水沸腾了。阿难尊者听到前面佛陀的开示,这个时候他腾起了两种疑惑,叫“腾疑”。第二个,“细释”。佛陀大悲,加以详细地解释。所以,这一科主要内容,一个是疑惑,一个是解释,“腾疑细释”。

好,我们看第一段的“阿难腾疑”。我们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首先,阿难尊者就把他听了佛陀开示以后的心得表达出来。阿难尊者白告佛陀说:世尊!正如佛陀您为我等凡夫宣说因缘跟自然的道理,从心性的本体来说,它是随缘不变的,所以它不是因缘法;从心性的作用来说,它是不变随缘的,所以它不是自然之法。从因缘的角度,它是一个和合相;从自然的角度,它是不和合相。当佛陀开显我们真实的本性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时候,其实阿难尊者并没有完全地了解,所以叫“心犹未开”。而这个时候佛陀又讲到了“见见非见”之理——所谓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讲到我们这一念的见性是远离见分之妄。因为见分它是一个作用,作用是受业力的影响,所以它带妄;但是身为一个本体,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远离一切的妄。这个时候他又听到“见见非见”的道理,更增加了心中的迷闷。所以伏愿大慈悲的佛陀能够布施大智慧的眼目,来开示我等有学之辈怎么去发明我们心中本具的这种觉悟光明跟清净的心性。阿难尊者作是启请之语以后,心中感到非常的悲伤而流泪,至诚地作礼,心中准备来承受佛陀的开示。

这段经文当中,阿难尊者提出了两种疑惑:第一个就是所谓的因缘、自然的道理;第二个就是所谓的见性跟见分的差别。其实我们细细地思惟,这两种疑惑就是一个疑惑。我们现在要把心带回家,要远离妄想,菩萨第一个就是要先把心安住下来。那么我们以何为住呢?以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为住。那么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一个不变、一个随缘,就是一个体用的相互关系。

这一科佛陀会把心性的不变之体跟它随缘的作用作一个详细的说明,因为阿难尊者的问题就在这里,他搞不清楚什么是不变、什么是随缘。

其实,不变中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有两部分:第一个是变化的,变来变去的。你看我们前生跟今生不一样,今生跟来生不一样,它是会变的。第二个,就是它永远不变。你不管怎么弄,它不变的。在安住真如本性的时候,你要把这个变跟不变的道理详细地弄清楚,才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所以这一段正是阿难尊者提出的疑惑。这一大科以下,佛陀就把这个变跟不变的道理——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详细地加以说明,叫“如来细释”——如来详细地解释。

了解阿难尊者的疑惑,我们就知道佛陀以下回答的重点在哪里。

寅二、如来细释分三:卯一、诃诫许宣;卯二、合明二妄;卯三、显示归真

这当中有三段:第一个,诃诫许宣;第二个,合明二妄;第三个,显示归真。

卯一、诃诫许宣分二:辰一、经家叙意;辰二、如来诫许

我们看第一段,卯一、诃诫许宣。

这一段,如来先用诃责的口吻来告诫阿难尊者,希望他能够产生一个观照的力量;然后如来以慈悲心来宣说不变跟随缘这两种道理。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经家叙意;第二个,如来诫许。我们先看“经家叙意”。看经文: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这一段是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说法会当时的情况,不是佛陀的开示。阿难尊者启请以后,这个时候世尊的内心生起了一念怜愍的心,怜愍阿难跟法会当中这些有学之众——他们心中感到迷闷,悲伤流泪,所以内心当中将欲开演这个大陀罗尼的法门。

这个“大陀罗尼”就是法界总相的自体,以本经来说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现前一念心性为根本而称性起修,来修习整个大乘的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大乘止观,就是二十五圆通。而能够成就五十五位的菩萨阶位,这就叫妙修行路。陀罗尼是整个修学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从陀罗尼开展出来的。

大乘的陀罗尼有两种:一个是有相的陀罗尼,一个是无相的陀罗尼。比如说我们讲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这个叫作有相的,它是有声音来做代表的、有相的陀罗尼。第二个是无相的陀罗尼,就是本经说的大佛顶性,就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佛陀这个时候想要开显以我们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的整个菩萨道,所以叫作“大陀罗尼”。

这一段是“经家叙意”。

辰二、如来诫许

我们看第二段,如来诫许。这个时候,如来一方面告诫阿难尊者,一方面来允许阿难尊者的启请。我们看经文: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佛陀在讲正式的法义之前有一段告诫的话。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无始劫来只是一向地强记,靠着你强大的记忆力。因为阿难尊者他有闻持陀罗尼,所以我们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一旦听闻佛法,他永远不会忘记,他有强大的记忆力;而且阿难尊者欢喜听闻佛法,增长多闻。增长多闻,当然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阿难尊者在听闻佛法以后,心中不能产生一种微密的观照,不能产生大乘奢摩他的止跟大乘的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