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新加入的火控雷达系统大幅增加了电力需求,给发动机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因此,在了解到涡喷14那令人惊艳的性能参数后,卢文峰立刻萌生了更换发动机的想法。
“涡喷14不仅尺寸和重量更小,而且性能优越,完全可以适配到我们的飞机上。”
许宁回应道,但他也指出,新发动机更大的流量和几乎翻倍的增压比意味着需要重新研发进气道,并且要解决因机尾减重而带来的重心调整问题。
“重心调整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在机尾增加适量的燃油来平衡。”
卢文峰沉思着说道:“但是,按照你提到的一体化研发思路,改动进气道将涉及广泛的研发调整,工作量巨大。”
考虑到之前对巴基斯坦代表团做出的承诺——即在明年六月前完成首飞,卢文峰感到时间紧迫。
许宁同样意识到这点,他询问项目进展如何。
“目前原方案研发基本完成,一架歼7b已准备好改装,预计本月末启动工程。”卢文峰解释说。
然而,涡喷14与涡喷13的核心结构完全不同,611所对此型号缺乏了解,这意味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更换发动机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替换,还涉及到复杂的进气道匹配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影响飞机性能,重则导致发动机故障率上升。
成功的案例如米格23和F-16,它们分别能够兼容不同类型的发动机,这证明了良好的研发和匹配的重要性。
F-14战斗机上的tF30发动机堪称一个反面教材。
虽然这款发动机在F-111战斗轰炸机上表现尚可,但当它被装到F-14上时,问题便接踵而至;
加上F-14本身复杂的变后掠翼研发带来的可靠性挑战,使得这632架飞机中有144架在服役期间不幸坠毁,因此F-14也获得了“第二代寡妇制造机”的不雅称号。
考虑到这些背景,卢文峰的担忧确实有其合理性。
他提到:“如果能有一位既精通涡喷14发动机又熟悉歼7F各方面性能的人来协助,那该多好。”
听到这里,许宁终于明白了对方的意图。
“原来是在这等着我啊?”他心里想着。
所谓的“既熟悉涡喷14,也熟悉歼7F各方面性能的人”,显然就是指他自己。
“卢总,您的措辞艺术确实高超。”许宁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情感。
“我可不是随口说说的。”
对面的卢文峰面不改色,自上次争取人才未果后,他学会了在这样的场合保持厚脸皮:
“早在六月,我就找过老杜,他说你已经开始参与八三工程了,既然有先来后到之分,我们也不好再争。”
“不过现在看来,八三工程应该快要结束了。”卢文峰的话音里充满了期待,显然他已经算计好了每一步。
实际上,许宁也在考虑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十一号工程的第一阶段主要由112厂负责组装来自加加林飞机制造厂的大件部件,以及601所对苏霍伊研发局提供的资料进行本地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