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沙龙闯入圣殿山,宣扬犹太人对这片圣地的占有权。
被激怒的阿拉法特随即发动阿克萨起义,希望效仿黎巴嫩模式,以燎原的游击战逼迫以色列最终屈服,撤离巴勒斯坦。
一失足成千古恨。阿拉法特失去了戴维营协议中巴拉克提出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的革命手段,反而使温和的巴拉克政府倒台,强硬的沙龙开始执掌政权。在这个“推土机”的巧妙公关下,阿拉法特一步步陷入困境,并最终被以色列军队围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
我曾多次走过这片被以军摧毁的官邸废墟,长方形的黄色主楼两侧,都已被炸塌,钢筋垂落,碎砖翻露,格外狰狞;主楼旁,则是堆成山包的废墟,覆盖着黄土和水泥残块,好似一个防御公事……外面则使乱七八糟的被炸碎和坦克碾碎的汽车,还有垃圾。
三年来,阿拉法特就一直生活在这片废墟中。毕竟,也是威名赫赫的领袖,竟落到如此地步。沙龙手段毒辣可见一斑!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更必反,以色列军队在官邸内的大打出手,激起了巴勒斯坦民众和世界的愤怒,一度黯淡的阿拉法特支持率大升,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以色列左派政治家就说,沙龙愚蠢的举动,使阿拉法特获得了他本已失去的支持。
不存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存在和平落幕的双赢
两位老人间的争斗,正表明巴以问题的复杂和不可调和。
巴以爆发冲突后,沙龙言辞更显激烈,他指责阿拉法特“手中沾染了犹太人的血”。以色列政府由此制定一规定,任何外国特使和领导人,如果要见阿拉法特,就别想见沙龙。
几乎没有一个官员能越过这条规定。包括中国特使王世杰。王特使屡次穿梭,苦口婆心,但总没法一次见到两个领袖。以色列态度好点的:你见了阿拉法特,那我就派个部长敷衍一下你;态度差点的,你既然要见阿拉法特,对不起,我们的官员都没空。
阿拉法特官邸依然门庭若市。面对以色列的坦克,阿拉法特则指责沙龙是和平的“刽子手”,并坚称将奋斗到底,直到巴勒斯坦建国目标实现。“我死也不离开这片土地”。
早在奥斯陆协议时,面对荣归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鹰派代表人物的沙龙就曾咬牙切齿说:“1982年要打死阿拉法特只要一扣扳机就行,但是我们当时已经许诺宽容他。今天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打死他。”
政治需要的智慧,绝不是情绪或莽撞。1982年沙龙失去了这个“机会”。但20年后他再次发兵围困拉姆安拉,也没有冲动地对阿拉法特下手。他很清楚,阿拉法特身上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含义,他必须等待时机。
三年前,为解除美国的疑虑,沙龙曾向布什承诺:不会对阿拉法特下手。干净利落除掉亚辛后,沙龙愈发骄横,他公然说,他已不必遵守这个承诺,“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允许,袭击犹太人必死,这是原则”。阿拉法特则断然回应,“我不在乎威胁,我在乎的是我的人民。”
随着沙龙新的“追杀令”,以色列和平人士忧虑重重,认为沙龙正在将民族利益和生命进行赌博。巴方则呼吁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拯救和平,因为杀害阿拉法特必将引发“新的战争”。
僵局一直在继续,在中东虎狼之地,任何剑走偏锋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面对“推土机”、素不以常理出牌的沙龙,在“单边行动”计划付诸实施的关键时刻。亚辛遇害不过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沙龙也并不安全。犹太极右翼分子认为他撤离加沙是在向巴勒斯坦人“投降”,战神成了“叛徒”,成为继拉宾之后的又一个谋杀目标。
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流血后,巴以走到新的战与和的十字路口,沙龙、阿拉法特的政治命运和生死经受空前考验。
在写有关中东问题的文章时,我总是常想到那句中国人喜欢用的“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这是人们对和平的期盼,对完美结局的向往。但可惜,与戏剧性的“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同,经历了太多仇怨的这两位老人,不可能存在双赢。而今,阿拉法特已经故去,没有了阿拉法特这个对手的沙龙,又将如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后记
从耶路撒冷回到北京,我上班基本都坐公共汽车。我充分享受着和平的气氛。至少当我上车的时候,我再也不用担心,会上来一个自杀式爆炸者。
但在耶路撒冷,坐公共汽车往往是惊魂之旅。有很多次,我就在住所里,听到一声闷响,经验告诉我,肯定又发生爆炸了。
在中东的两年记者生涯中,我看多了惨烈的场面,实在不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直面让人难以忍受的血腥:横沉的尸体,散落四周的人体碎片,呛人的血腥……
很多次,爆炸就发生在我常经过或者必须经过的地方。我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恰巧我正经过那里,会有怎样的一个结果?
在耶路撒冷之前,我去了喀布尔。作为记者,我时常庆幸我能有这样的采访机会,这要感谢新华社。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心态有时已太过消沉——身边的悲剧实在太多。
在耶路撒冷,我流过泪。我应该不是一个脆弱的人。只是有时,当听到了太多的坏消息,当你的同胞、你身边熟悉的人也难以避免灾祸时,你总有一种无助、茫然。常常此时,我总是告诉自己:活着,真好!真的,你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你的生命!
在耶路撒冷,在拉姆安拉,我有很多的犹太朋友,也有不少巴勒斯坦朋友。犹太人的认真、执着让我钦佩,巴勒斯坦人的热情、爽快令我感动。很多次,当我开车迷路询问路人时,总有陌生人主动驾车带我到目的地,然后掉头回去,分文不取。但这两个可爱的民族却一直陷入在冲突中,每天都有流血事件发生。两年中,我已记不起发了多少这样的新闻。多少个生命,就这样遽然消失在眼前。
在拉宾的纪念会中,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发自内心对和平的企盼:够了,冲突;够了,流血!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我在巴以地区所见所闻的,也有一些关于阿拉法特、沙龙、佩雷斯的文章。他们执掌着权力,同时也面对着考验。他们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巴以地区每个普通人的命运。一位朋友说,在这个地方,不产生喜剧,有的从来就是悲剧。
本书的照片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拍的,一个业余的摄影者,只是给自己留下一个关于一段经历的纪念。
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他们的努力成果,总是超出我的预期。
最后,我要感谢那些曾经在喀布尔、耶路撒冷共同生活过的朋友,你们对我的照顾,总让我时时感念。我还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当我身处动荡之时,我是你们最大的牵挂;你们,则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你们对我的理解、宽容和爱勉,总让我感到汗颜、难以报答!
让爱多一些,这个世界或许也就不会这么动荡!
刘洪
2005年2月18日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