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寺山门前的山道上,三三两两的香客来往穿梭。
有的一家三口是来寺里还愿的,有的青年夫妇是前来求子的。
乌四爷是乌家湾的村民,早年外出挣了一些家私,如今衣食无忧,又十分知足,闲来无事,经常来茶棚下喝茶。
这时候,乌四爷放下茶碗,扭头看向草棚外。
不远处有几棵大柳树,垂柳依依,柳枝随风飘舞,就像绿丝绦一般。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柳树旁。
那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男子,身穿长袍,手拿折扇。
此时,他正在摇着折扇,四处张望。
就在青年男子回头时,乌四爷认出了他,随即一边向他招手,一边大声呼喊,“秀才,秀才。”
青年男子听到喊声,看向草棚下,目光落在乌四爷身上。
接着,他笑着看向乌四爷,向草棚子走去。
不多时,来到乌四爷对面坐下,“乌四爷,您也来这了?”
“在下经常来。”乌四爷给秀才倒了一碗茶水,“来,喝点茶,解解渴。”
秀才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王某心中烦闷,前来南山散散心。”
乌四爷看着秀才,淡然一笑,“秀才啊,你也没有成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哪来的烦恼?”
“嗐,在私塾教书四五年,到如今一事无成,不知该不该继续下去?”王秀才放下茶碗,叹了一口气。
乌四爷连忙安慰,“秀才啊,你是识字的文化人,有抱负有理想,不像在下就是一条咸鱼,只图一时安乐罢了。”
随后,二人以茶代酒,好一番感慨人生。
过了一会儿,乌四爷拿起茶壶,给王秀才蓄茶水时,看到秀才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五佛寺山门前的道路。
乌四爷放下茶壶,顺着王秀才的目光看去。
只见山门前的道路上,有一个身材窈窕的妙龄女子,提着花篮,正在缓缓地向山门走去。
那名女子约莫二十二三岁年纪,她的身边跟着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子,穿着则是丫鬟装扮。
乌四爷偷偷笑了笑,抬起胳膊,伸到王秀才的眼前,晃动几下。
王秀才顿时收回目光,眨巴几下眼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双手把玩着桌上的茶碗。
乌四爷算是爱看热闹的半个老顽童,想了一会儿,他打算逗一逗王秀才。
“秀才,去追呀!”
草棚下的众茶客顿时大笑起来。
王秀才抬起头,满脸通红,尴尬地不知所措。
这时候,旁边一桌的茶客齐刷刷地看向王秀才,纷纷起哄,都鼓动王秀才去追那名女香客。
王秀才小声嘀咕,“这怎么好意思?”
乌四爷笑得前仰后合,片刻之后,他收住笑容,扫了一眼眼前的山路,“你们书中不是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你再不追就看不到她了。”
王秀才也是性子直,心中一想,确实如此。
他扭头看向刚才的妙龄女子,一边看,一边想,不知不觉中,渐渐入迷,眼神变得痴痴呆呆。
过了一会儿,王秀才眼神直勾勾地站起身来,向着即将进入山门的妙龄女子追去。
走出茶棚子时,王秀才一个趔趄,差点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