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飞)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千古奇才——苏东坡(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书香世家 备受熏陶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祖父苏序,虽没有入仕,但很有文学素养,他的父亲苏洵,人称“老苏”。史传苏洵早年志并不在读书上,二十七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用功甚勤,大器晚成。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而他的伯父苏澹、苏涣都是进士及第,在朝为官。苏轼从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大家庭中。
六岁时父亲送他去天庆观北极院乡里办的私塾读书,拜眉山道士张易简为师。在这个清幽深冥、颇有灵气的地方,年幼的苏轼开始崭露头角,他头脑灵活,兴趣广泛,又勤奋好学,好思多问,深得张道士的喜爱。回家又能得到父亲伯父们的精心指点,不久就会吟诗作对写文章了,一时名扬乡里。
十一岁那年,苏洵送两个儿子到寿昌院,拜州学刘微之为老师,专心学习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刘微之是当地名士,曾作诗《鹭鸶》:“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自己颇为得意,以为绝句,时常在人前吟咏。这天却刚好被苏轼听到了,年少气盛的苏轼竟向老师提出异议来:“师父,弟子以为‘逐风斜’没有写出鹭鸶的归宿,不如改作‘雪片落蒹葭’为妙。”刘微之听了,细细一回味,觉得确实改得妙,不禁赞叹道:“你现在可是我的老师了,我可教不了你了。”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京师候考时,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于是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席间戏弄他。苏轼并不知他们的居心,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一位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猪蹄膀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拿起筷子边吃边微笑道:“诸位兄台不好意思,小弟不客气先请啦!”六个举人一时呆若木鸡。可见苏轼的才情急智多么的厉害!出人头地 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翌年,苏轼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所以虽然他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为了怕别人说他偏袒门生,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会合当时的情景。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带头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辙见假山后面一剪寒梅怒放,便站起来摘了瓣馨香梅花瓣,用手指弹了弹,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苏辙要笑她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千古奇才——苏东坡(2)
苏轼虽然在诗文上很有名气,但是在仕途上没有实现大的抱负。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变法,因此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风流学士 嬉笑怒骂苏轼一生大半的时间屡遭贬谪,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沉沦、消极,而是在山水中寻找到了很多乐趣,不仅诗文传世,也留下了许多为人传诵的奇闻逸事。
苏轼除了文采出众外还擅长做菜,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一进门就闻到了鱼肉香,马上明白了苏轼的意图,于是故意道:“小弟今天来是想向子瞻兄请教一个字,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虽然知道黄庭坚明知故问,这里面肯定有蹊跷,但又不能说不知道,只好拉长着脸回道:“苏者,上面草下面左鱼右禾(繁体苏为蘇)。”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却中了黄庭坚的圈套,不禁大笑,只得将鱼端出来和黄庭坚一同吃了。
苏轼经常和朋友们出去宴游饮乐,苏夫人担心他的身体,故而每次差不多时辰就打发仆人去叫他回来,朋友们都笑话苏轼怕夫人,是个“妻管严”。这天苏轼应邀去黄庭坚家做客,才一会工夫,仆人就来请他回去,说夫人有急事找他。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意思说天还早,不用急,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既说出自己的无奈,又对应得天衣无缝,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苏轼虽然信仰佛教,却又不喜和尚,很奇怪的是他与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却成了莫逆之交。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老远看见佛印向他走来,苏轼一向讨厌和尚的光头,借此就想骂骂他们。于是便傲声道:“秃驴何在?”佛印听了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反而借机也羞辱了苏轼一把。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钟磬(寺庙的一种法器)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却不见鱼,想起那天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有个问题特来向大师请教。”佛印不知是计,还以为苏学士也有求教于他的时候,一时得意,便让苏轼赶紧说,“我打从山下而来,见到一户农家大门上有一副春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却不见了,我虽觉得很熟,却一时也想不起是什么啦?”佛印开始还以为是什么难的问题,一听是个寻常不过的春联,马上答道:“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拊掌大笑:“好!好!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大师您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佛印一时才回转过来,也只好顾不得名声,端出鱼来和苏轼尽兴大吃。
千古奇才——苏东坡(3)
苏轼的三任妻子在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小湖,风景貌似杭州的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在湖边有一座小山,因独自矗立故叫孤山,在孤山南麓有座栖禅寺,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掩映着一座古朴的小亭子,匾额上书着“六如亭”三个大字,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从后人的角度看这就是一副普通的亭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当我们了解其背景后又不禁为之深深慨叹。
这副对联是苏轼写给他的爱妾王朝云的,它包含了苏轼对自己一生坎坷际遇的感伤,字里行间又处处显出其对这位红颜知己浓浓的情愫和深深的怀念。
要想了解苏轼和朝云的故事,就得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明为描写西湖优美风光的诗,实际上寄含了苏轼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倾倒的感受。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烟柳巷中,虽然混迹烟尘之中,却从小天生丽质,聪颖伶俐,独有一种清新洁雅的超凡脱俗气质。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这一天,他与几位友人同游西湖,在湖心的画舫上宴饮时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