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难度增加了不少。
这一次科举,参加的人数肯定是更多了,搞不好是数万人,上次也就是有五千多人,而这一次至少也是能有一两万人。
那么,难度的增加就是很有必要了,除此之外,刘禅也是计划着,把秀才,举人,进士,这些等级给划分好,不然,日后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对,很容易导致朝廷的官吏数量不够。
其次就是吏考。
秀才功名可以参加吏考,举人公民可以参加官考,进士则是可以参加殿试?
那么这个秀才和举人的评价标准就不能是明清时期的评价标准。
刘禅琢磨了一下,秀才,举人,进士,直接对应各科,小学,初中,大学。
除此之外,考试难度要增加,而且,给的官儿也不能太大,一定要小,除非是成绩特别优秀的才行,就像是,上次科举,直接就能来当一个州牧,这种事情也是不能发生的,最大的也就是给你安排一个县丞的身份,也是配合县太爷(赵诺赵)做事儿。
按照大汉的升迁规矩来。
随后,刘禅拟定好了章程,直接送给了刘备。
而刘备也是让人写好了圣旨,昭告天下臣民,但凡是我大汉的臣民,人人都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凡是我大汉的臣民,都可以在我大汉担任官职,而且,我们是可以升迁的。
科举的时间是九月份。
而现在是六月份。
三个月的时间,足以传遍整个魏吴两国了。
圣旨发放出去。
消息也是迅速的在魏国和吴国开始传递起来,瞬间,便是引起了大量寒门士子的震动,尤其是,这个地震,在曹魏炸的最为激烈责。
因为你的九品中正制,让我们寒门子弟,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去大汉,碰碰运气,万一,考上了呢?。
整个三国
尽管,曹丕的反应很快,直接下令封锁。
但是,消息还是迅速的散播了出去。
士族,寒门,全都是炸锅了。
科举对于曹魏来说,杀伤力格外的大。
因为,你用的是九品中正制。
主要是突出了“家世”的作用,也就是将今后做官的编制比率大概率的留在了现有的既得利益家族中了。
过去还有一代代地方上的逐渐混出来的子弟能够一步步的进入官场,比如当年袁绍家的祖宗,起步时并不算高门,但也被推举孝廉进的官场。
今后你中下层家族再感动天地,德才通天也没戏了。
你必须得是“重点家庭”的孩子,才有机会走入上层建筑。
九品官人制,和刚刚过去的“察举制”比起来,区别在于“家世”彻底从制度上重点化、资格化、壁垒化了。
中正就是定品。
如何定品?
两方面,一个是“家世”,也就是你的出身,要看你爸你爷爷乃至你祖宗混的好不好,有没有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