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前传之东汉权争 > 第48章 李杜冤死与梁冀专横(第1页)

第48章 李杜冤死与梁冀专横(第1页)

话说李固和杜乔,这俩倒霉蛋,虽然被免了职,可还在京城待着。他们也不想想,这京城是啥地方?那可是梁冀的地盘!这梁冀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心里琢磨着:“这俩家伙,平时老是跟我作对,就像眼里的沙子,非得把他们弄走不可!”

这桓帝即位后,那些宦官唐衡、左悺等人,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跑到桓帝跟前说坏话:“陛下啊,您刚即位的时候,李固和杜乔可没少给您找麻烦。他们竟然说您不应该继承汉朝的皇位,这不是大逆不道嘛!”桓帝一听,气得脸都红了,眼睛瞪得像铜铃,心里的怒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咬牙切齿地说:“这俩家伙,竟敢这么对我!”

正巧这时候,甘陵人刘文和南郡的妖贼刘鲔勾结在一起,到处造谣说清河王应该当皇帝。这俩家伙也是头脑发热,胆大包天,居然想着立清河王蒜来邀功请赏。他们带着人把清河相谢暠给劫了,拿着刀架在谢暠脖子上,恶狠狠地说:“我们要立清河王为天子,你要是跟着我们干,以后就是大功臣,要是不答应,可别怪我们不客气!”谢暠也是个硬骨头,眼睛一瞪,大声骂道:“你们这是谋反,大逆不道!我怎么可能跟你们同流合污!”刘文和刘鲔一听,恼羞成怒,手起刀落,就把谢暠给杀了。

清河王蒜平时为人严谨,很有规矩,听说国相被劫,赶紧派王宫的卫兵去救人。这些卫兵也不含糊,冲上去和刘文他们就打起来了。刘文和刘鲔那点人,哪是卫兵的对手啊,没几下就被抓住了,像两只待宰的羔羊一样,被推到清河王面前。清河王一看,这还了得,马上让人把他们杀了。

可这朝廷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体谅清河王的苦衷,反而相信那些奸臣的谣言,说清河王蒜也有罪,把他贬为尉氏侯。清河王那叫一个冤啊,心里委屈得像吃了黄连,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了,干脆仰药自尽了。这真是死得冤啊,就像窦娥一样,六月飞雪!

梁冀一看机会来了,马上诬陷李固和杜乔和刘文、刘鲔是一伙的,要把他们抓起来治罪。梁太后知道杜乔是个忠臣,说啥也不同意抓他。梁冀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恨得痒痒的,但也没办法,只好先把李固抓进监狱,逼着他承认罪行。李固是个硬骨头,怎么可能承认这莫须有的罪名呢?他心里想:“我李固行得正坐得端,怎么可能干这种事!”

李固的门生王调,那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戴着枷锁,上书给朝廷,替李固喊冤。还有河内的赵承等几十个人,也都不怕死,跑到皇宫前,愿意替李固受刑。梁太后看到这么多人替李固说话,也心软了,就下令赦免李固。李固从监狱里出来,走在大街上,老百姓都高兴坏了,像欢迎英雄一样,欢呼万岁。

梁冀听说李固被放出来了,吓得脸都白了,心里想:“这李固要是翻了身,我可就完了!”他赶紧跑到梁太后跟前,添油加醋地说:“太后啊,您可不能放了李固。这李固在外面收买人心,以后肯定是个大祸害,得赶紧把他杀了!”梁太后听了,有点犹豫,还没说话呢,梁冀就等不及了,竟然擅自传诏,又把李固抓进了监狱。

李固知道自己这次肯定是凶多吉少了,就在监狱里写了一封遗书,托狱吏交给太尉赵戒和司空胡广。他在信里说:“我李固受国家的大恩,所以一直尽心尽力,连死都不怕,就想着能让汉朝的天下好起来,像汉文帝、汉宣帝那时候一样繁荣昌盛。谁知道现在梁冀这混蛋犯了糊涂,你们也跟着他瞎起哄,把好事都变成坏事了!汉朝这下可算是要倒霉了。你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在这关键时候不帮忙,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以后的史官写历史,肯定会把你们的丑事都写下来。我李固虽然要死了,但我问心无愧,也没啥好说的了!”

赵戒和胡广收到信,心里明白李固是被冤枉的,是个忠臣。可他们也害怕啊,心里想:“这梁冀势力这么大,我们要是救李固,自己的荣华富贵可就没了,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这可咋整呢?”想来想去,他们还是不敢出头,只是在心里暗暗叹气,觉得自己对不起李固。

其他的公卿大臣,一看这形势,都像缩头乌龟一样,谁也不敢吭声。他们心里都打着小算盘:“这事儿跟我没关系,我可别惹祸上身。”可怜李固这么一个忠臣,就这么被梁冀害死了,享年五十四岁。

梁冀杀了李固,还不罢休,又派人去威胁杜乔:“你赶紧自己了断吧,这样还能保住你的老婆孩子!”杜乔可不吃这一套,他心想:“我又没做错事,凭什么听你的!”坚决不肯自杀。

第二天,梁冀派了几个骑士到杜乔家去探情况。这几个骑士到了杜乔家门口,竖起耳朵听,没听到一点哭声,就回去跟梁冀报告。梁冀一听,火冒三丈,跟太后说:“这杜乔太不像话了,明显是对朝廷不满,怨恨您呢!”说完,也不等太后下令,就把杜乔抓进监狱,当天晚上,杜乔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梁冀这还不算完,又把李固和杜乔的尸体扔到城北,还贴出告示说他们是因为串通叛逆才被处死的,谁要是敢去哭丧,就跟他们一样的罪名。这可把老百姓气得够呛,但也没人敢去惹梁冀这个恶霸。

李固的弟子郭亮,当时还是个小孩子,在洛阳读书。听说老师被冤枉死了,他可气坏了,拿着刀和盾牌,跑到皇宫前上书,求朝廷把李固的尸体还给他。朝廷当然不同意,郭亮也不管,就跑到李固的尸体旁哭起来,守着尸体不肯走。

夏门亭长看到了,走过来呵斥他:“你这小孩子,是不是不要命了?李杜二位大人,本来是大臣,应该好好辅佐皇上,可他们却谋反,你怎么还敢违抗诏书,来这里捣乱呢?”郭亮一边哭一边说:“老天爷给了我这条命,就是让我做正义的事。李杜二位大人是被冤枉的,大家都知道。我不怕死,你别想用大话吓唬我!”这亭长听了,也有点佩服郭亮,叹了口气说:“现在这世道,我们都得小心点。这天上的天虽然高,可我们也不敢抬头看;这地下的地虽然厚,可我们也不敢大步走。这耳目太多了,你可别乱说话!”

后来,南阳人董班也来哭李固的尸体,守在旁边不走。杜乔的老部下杨匡,从陈留赶来奔丧,为了能守着尸体,还假装成夏门亭吏,赶走苍蝇虫子。这三个人守了十二天,司隶看到了,把这事报告给朝廷。梁太后也有点不忍心了,就赦免了他们,还让他们把尸体收殓埋葬。董班把李固的尸体送回汉中,杨匡把杜乔的尸体送回河内,他们的家属也都跟着回去了。

以前李固被免了太尉的时候,就把三个儿子基、兹、燮送回了家乡。燮当时才十三岁,他有个姐姐文姬,嫁给了同郡的赵伯英,这文姬聪明贤惠,是个女中豪杰。她看到兄弟们回来,就问是怎么回事,一听说是被免职了,心里就有种不好的预感,哭着说:“我们李家恐怕要大难临头了!从祖辈开始,我们家就积德行善,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

文姬和两个哥哥商量,偷偷把小弟燮藏起来,对外说送到京城去了。村里人都信以为真。没多久,李固就出事了。郡守接到梁冀的命令,来抓李固的三个儿子,基和兹都被抓走,死在了监狱里。只有燮被文姬藏得好,逃过了一劫。

文姬还是担心燮不安全,就把父亲的门生王成叫到家里,流着泪对他说:“您是我父亲的学生,一直都很讲义气。现在我把小弟托付给您,李家的生死就看您了,求您千万别推辞!”王成拍着胸脯说:“老师对我有恩,我就是拼了命也会保护好燮!”

文姬就把燮交给王成,王成带着燮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徐州境内。为了安全起见,让燮改了名字,在一家酒馆里当伙计,自己在集市上摆摊算卦,还经常和燮联系。燮一有时间就跟着王成学习,特别刻苦,从不敢偷懒。酒馆老板看燮这孩子不一般,就想把女儿嫁给他。这女孩也到了出嫁的年龄,看出燮以后肯定有出息,也愿意嫁给燮。于是选了个好日子,两人就结婚了,小两口过得还挺幸福。

燮还是像以前一样勤奋学习,慢慢地,学问越来越好,对各种经典书籍都很精通。后来梁冀倒台了,朝廷到处找李固的后代,燮这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酒馆老板。老板很通情达理,准备了礼物,送燮回家。燮这才为父亲守孝,和姐姐团聚,还入朝当了议郎。这事儿啊,就先说到这儿。

再说建和二、三年的时候,国家的大权都在梁冀手里,不过还算太平,没出什么大乱子。就是自然灾害有点多,让人头疼。建和二年五月,北宫掖廷的德阳殿和左掖门着火了,皇帝吓得赶紧跑到南宫去避难。三年六月,洛阳地震,宪陵的寝屋都被震塌了。七月的时候,廉县天上竟然下起了像肉一样的东西,有的像羊肺,有的像手掌,大家都觉得特别奇怪,像看怪物一样。八月里,天上出现了彗星,京都还发了大水。九月又地震了两次,还有五处山崩。

太尉赵戒因为这些灾害被免了职,司徒袁汤当了太尉,大司农张歆当了司徒。梁太后也觉得不好意思,下诏书自我批评,还让官员们去救济灾民,把饿死的人都埋了,让大家多做好事,别太苛刻。

过了一年,正月的时候,太后生病了,就把政权还给了桓帝,还大赦天下,改元和平。这诏书是这么说的:“以前啊,我们家运气不好,先帝很早就去世了。我一直想着要让汉朝的天下继续下去,就和大臣们商量,还算了卦。后来找到了合适的皇帝,这也是老天爷的意思,大家都很高兴。皇帝也举行了冠礼,本来我想把政权交给他,可是这时候到处还有小偷强盗,不太安宁,所以我就暂时继续管理国家,等情况好一点再说。多亏了大臣们的帮忙,现在坏人都被消灭了,老百姓日子也好过了,天下都太平了。现在我看皇帝也长大了,就像古代的皇帝一样,把政权交给他。希望大臣们都好好辅佐皇帝,大家齐心协力,让国家越来越好!”

梁太后把政权交出去后,就在长乐宫养病,找了好多医生来看,可就是治不好,病还越来越重。没办法,她只好勉强起床,到宣德殿召见宫里的官员和梁氏的兄弟们,本来想当面嘱咐他们几句,可因为喘得厉害,说不出话来,只好让人写了诏书,代替她说话:“我一直胸口不舒服,最近还肿起来了,吃不下饭,整天没精神。我让大家为我操心,到处祈祷,我自己也知道这病可能好不了了。我不能再和大臣们一起管理国家了,也没能好好看着皇帝长大,这是我的遗憾。现在我把皇帝和将军兄弟们都托付给你们,希望你们都好好干!”

诏书发下去后,梁太后就回宫了,过了两天,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谥号顺烈皇后,和先帝合葬在宪陵。桓帝的生母匽贵人还活着,桓帝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派司徒张歆拿着诏书和礼物,到博园去尊匽贵人为孝崇皇后,住的地方叫永乐宫,还像长乐宫一样,设置了太仆、少府等官员。

这时候,朝廷名义上是桓帝在管理,实际上还是梁冀说了算。当时颍川郡有两个很有名的学者,一个叫荀淑,字伯和,当过当涂长;另一个叫陈寔,字仲弓,当过太丘长。这俩人关系特别好,名声也很大。荀淑有八个儿子,俭、绲、靖、焘、汪、爽、肃、旉,都继承了父亲的学问,像父亲一样优秀,大家都叫他们“八龙”。颍阴令苑康,觉得他们就像古代高阳氏的才子八人一样,就把荀氏住的地方叫高阳里。

陈寔也有六个儿子,长子纪,字元方,次子谌,字季方,这俩兄弟品德高尚,和父亲陈寔一起被称为“三君”。郡里的人都说元方当哥哥的太好了,季方当弟弟的也不差,这俩人真是难分高下。元方的儿子群,小时候也很聪明。有一次,陈寔去拜访荀淑,让长子驾着车,次子拿着杖,孙子年纪小,就一起坐在车里。荀淑听说陈寔来了,让三子靖在门口迎接,五子爽倒酒,俭、绲等儿子上菜,孙子彧也在旁边陪着。两家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没想到这事儿被天上的星宿知道了,据说当时德星都聚集在一起。朝廷的太史就上奏说五百里内有贤人相聚。可这梁冀哪管什么贤人不贤人啊,他只知道自己作威作福。

后来光禄勋、少府这些人推荐荀淑为贤良方正,荀淑去朝廷回答问题的时候,写的文章里批评了一些权贵,梁冀看了很不高兴,就把他调到朗陵侯相当官。荀淑在那里处理事情很公正,大家都叫他“神君”。后来他辞官回家,过了几年,六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这时候是桓帝建和三年。

以前李固和杜乔都曾经拜荀淑为师,还有同郡的李赝,也跟着荀淑学习。荀淑去世的时候,李膺已经当了官,他还特意为老师守丧,郡县都为荀淑立了祠堂。陈寔这时候还活着,因为看不惯那些权贵的所作所为,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只当了个小官,一直没什么大的发展,后面的事儿咱们以后再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