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让薛宝钗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身份的差距带来的一系列的不同。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繁枝末节,而是对外的影响力。以薛家的财力,薛宝钗的日子可以过得比任何人都舒心,就是她想要让自己的衣食住行跟贾瑾看齐,只要不碍了规矩,也是可以的。可是,薛蟠出了事,自己空有才华,却只能团团转、到处求人;而那青和郡君却可以瞬间找到根结,一次解决。这不是两人的才华有高低,而是身份和接触层面带来的眼界的不同。
所以,贾元春递出橄榄枝的时候,薛宝钗毫不犹豫地接下了。
薛姨妈事后知道女儿的决定以后,长叹一声,什么话都没有说。
薛姨妈也是王家的女儿,虽然读书不多,可是她却对身份差距有切肤之痛。她与王夫人本是亲姐妹,可是王夫人作为嫡姐,能够嫁入国公府,而她,却只能嫁为商人妇,哪怕是家财万贯又如何,哪怕是没有公婆让自己立规矩又如何?又有谁,能够比曾经是官宦千金、如今是商人妇的薛姨妈更了解身份地位之别?
以前,只能在薛姨妈跟前奉承的小官人家的女儿,如今却要薛姨妈送上礼物,才愿意见她。这叫薛姨妈如何不恨?
薛姨妈不想自己的女儿也过得自己这么委屈,她一直是用自己娘家的行为方式教育自己的女儿的,她不愿意自己的女儿跟自己一样,为身在商人家而遗憾。
所以,薛姨妈才会一出孝就带着一双儿女北上进京。
可是谁成想,偏偏在这个时候,薛蟠惹出了人命案子?
偏偏在这个时候,王家政敌也在找碴攻击王子腾?
薛姨妈只好带着一双儿女在半路上晃荡。
然后就是女儿薛宝钗为了薛蟠的事情,秘密进京。
原本,薛姨妈是不愿意女儿离开自己的身边的,这不符合规矩。薛姨妈也怕女儿一个人在路上出事。可是薛宝钗抬出了贾瑾,这位她所熟悉亲戚家的姑娘,也是常常一个人,去京郊的庄子上小住。
薛姨妈无法。在薛姨**心中,女儿在好,也比不得能够给她养老送终的儿子,若是为了儿子,叫薛姨妈拿薛宝钗去换,薛姨妈也不会迟疑的。
所以,薛姨妈送走了自己的女儿。
薛蟠的事情已经有了眉目,可是薛宝钗自从回来以后,就常常发呆。薛姨妈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可不要出什么事情才好。
正文 182气不平元春起邪心 争高低宝钗涉歧途
收费章节(8点)
182气不平元春起邪心 争高低宝钗涉歧途
这一年,对贾瑾来说,过得特别快,刚从宫里回来,就发现侄女出生了,然后是中元节祭祖。贾芸在祭祖之后,当众给贾瑾磕了头。这是贾瑾对中元节祭祖唯一的印象。接着没过多久,又是中秋佳节。接着是重阳节,然后贾瑾就挨了贾母的打。
贾瑾虽然挨了贾母几拐杖,可是贾母毕竟年老气衰,手上没有多少力气,贾瑾又是个能吃能睡,每天都会打一会儿太极的人,所以没两天,贾瑾就能下地了。
贾瑾挨打,王夫人很得意,甚至纵容下人将这件事情往外传。且不说贾瑾自己不在意,就是族里,有不少人听说了前因后果之后,反而愿意跟着贾瑾走了。
没看见人家林姑姑,才跟着二姑姑住了多久,就成了乡君,如今又成了郡君。我们虽比不得林姑姑跟二姑姑的亲密,可我们跟二姑姑一样,都姓贾。若是我们也听二姑姑的,将来的前程还会少吗?
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京里的贾氏族人几乎都住在宁荣街的后街上,大多是宁国府荣国府比较近的旁系族人,他们个个都指望这宁国府和荣国府的接济过日子。这些族人里面,喜欢胡闹的人有,想要上进的人也有。贾芸是什么人,族里的人都很清楚,虽然他读书还算用功,可是却没有什么天分,写得文章,那是狗屁不通,常常被家学里的太爷骂的主儿。
如今贾芸在贾瑾的帮助下,通过明算科,成为了官吏。其实在贾氏族人的眼中,那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贾氏族人中做官的人没几个,也不清楚明算科和进士科的区别,他们只知道,贾芸在荣国府二姑娘的帮助下,麻雀变凤凰,过了科举,成了官吏。
所以,贾瑾躺在屋子里养身子的时候,后街上不少族人都想尽办法,张罗了礼物来。尤其是那些自己想上进,或者家里有孩子的,都千方百计地想进来给贾瑾请安。贾瑾什么都没有说,等她养好了身子,一一见过了那些族人,个个隔着屏风,当面交代了几句。依旧照着贾芸贾蔷的例办理。一面让这些族人去藏书楼做事,一面教导他们术数。
如此一来,贾瑾变得更忙了。又要进行日常交际,在长辈跟前奉承,又要安排好自己手里的事情,还要批改族人送进来的功课。更要亲手做绣品给父母,以示孝道。
贾琏有王熙凤照应,贾瑾不会送绣品过去。贾母那里,贾瑾一般就送些吃食玩器什么的给贾母送去,最多再在贾母生辰的时候,送上自己亲手做的抹额。邢夫人那里也是如此,而且贾瑾知道,邢夫人好财,送给邢夫人的东西,虽然不是什么古董,却也是贵重物件。
唯有贾赦哪里,每年贾赦生日的时候,贾瑾都会送上亲手做的屏风。贾赦很得意。他也是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不会跟贾宝玉一样,将女儿的绣品拿到外面去,却也喜欢摆放在自己书房的书桌上把玩显摆。
这让贾政有些眼红。贾元春在家的时候,养在贾母跟前,跟他们夫妻二人不大熟。贾元春过得是千金小姐的日子,除了给贾母做过一件两件小东西以外,却很少给贾政做过针线。就是有那么一两件,也不过是荷包香囊之类的。像双面屏风之类的,贾政可从来没有收到过。贾政嫉妒哥哥养了一个好女儿、能干的女儿之外,对探春的手艺也期待了起来。可惜探春的年纪小,注定了他不能马上如愿。
就在王夫人在贾母跟前说,家里姑娘们年纪不小了,识得几个字,认得账本就可以了,闺学可以停了的时候,贾瑾又被召进了宫。
这次贾瑾被宣召进宫,自然是为了盐政上的事情。
这次林如海破釜沉舟的行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江南不但多上缴了近一半的赋税,就连私底下,林如海还秘密地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准备与盐商们打商战。
贾瑾当着皇帝的面,再次给了林如海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作为追加的购粮款项。
“必须尽可能地收购粮食,尽量削减盐商手里的粮食储备。”贾瑾与林如海一左一右,跪坐在皇帝跟前,“可惜为了防止打草惊蛇,我们还不能使用强制手段,让盐商交出手里多余的粮食。”
林如海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摊派。借口需要在冬季修运河,向盐商们摊派粮食。”
向商人摊派各色费用,是中国官场的惯例。无论是官府的大小官员在人际往来上向商人摊派费用,还是各色保护费,抑或是想修河堤、赈灾之类的事情,商人都要出钱出力,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好名声。总之,这是中国官场的潜规则。
贾瑾不喜欢这样的惯例,她认为这对社会风气、市场安定和公平有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