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汉军土崩瓦解,五万多人投降了朱元璋。
后来刘基回想这次战争,写过一首诗,他描述说:“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说将军身上穿的那些金甲,扎满了敌人射来的箭,就像刺猬一样。战士们穿着铠甲,浑身流着汗,像下雨一样。火龙炮火连天,冲到天上去,把天都照亮了。大火把湖水都染红了,把湖水都搅动起来,战斗的激烈壮观可想而知。
贴士
忆昔天兵伐荆楚,舳舻蔽江千万橹
欢声激烈似雷霆,猛气咆哮震貔虎。……
将军金甲箭攒猬,战士铁衣汗如雨。
火龙熺焰冲天衢,燧象豗烟煎地府。
—刘基《送杜安道》
朱元璋也曾回忆这次战斗,他说鄱阳湖之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这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
贴士
至于彭蠡之鏖战,炮声击裂,犹天雷之临首,诸军呐喊,虽鬼神也悲号。自旦日暮,如是者几四。
—朱元璋《御宝诏书》
这就是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对陈友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是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这是一场生死决战,朱元璋拼死救援南昌,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鄱阳湖大战彻底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朱元璋通往皇帝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虹▲桥▲书▲吧▲。
第42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1)
第二年,朱元璋亲自北上攻打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最后带领部下“袒背衔璧”,也就是赤裸上身,口衔玉璧,到朱元璋的军门投降。陈友谅的势力被彻底摧毁。朱元璋在陈友谅统治的地区建立了湖广行省。
汉政权灭亡了。先汉后周的战略至此完成了第一步。
贴士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太祖从子(朱)文正及邓愈等坚守,三月不能下。
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太祖舟虽小,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
—《明史?陈友谅传》
终于称了王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心里也明白,在各路豪杰中再也没有有能力和他抗衡的势力了。他不是不想称王,而是谨奉朱升的“九字箴言”,“缓称王”。东边的张士诚占据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也早就称王了,朱元璋的心里一直不平。他不甘心继续做吴国公了,也不等小明王的“圣旨”,就自封为吴王,反正现在小明王除了能下个空头的“圣旨”外,什么也管不了他,一切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就是小明王也不能不听他的。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朱元璋为什么要当“吴王”?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应天在古代属于吴。可是这个时候朱元璋当的吴王,仍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王”,在名义上他仍然是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部下,因此他在使用公告、文书的时候,还只能写“皇帝圣旨,吴王令旨”。朱元璋这时候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年号,还是使用大宋龙凤年号。
朱元璋当了吴王后,在政权建设上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在自己辖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中书省,设置了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汤和、邓愈等这些大将也都安排了相应的官职。
朱元璋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吴王,他离权力的终点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因为在他的东边还有张士诚等势力,而且大家共同的敌人—北方的元朝政权也还没有垮台。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趁机而起,一些人自己称王称帝,另一些人则打着元朝的旗号抢占地盘,因此在各地出现了很多军阀。元朝皇室为利用这些军阀镇压红巾军和各路反元势力,被迫给他们授以官职,可是这些军阀常常各怀鬼胎,不无野心,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
陈友谅被铲除后,朱元璋需要对付的元朝各路兵马,河北有孛罗帖木儿,河南有扩廓帖木儿,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孛罗帖木儿的军队纪律散漫;扩廓帖木儿怎么样?有纪律但是士气不振;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是怎么样?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偏僻,远离经济中心,道路不通、粮饷不济。朱元璋对形势进行分析之后,他判断:河北、河南以及关中的各路兵马都是软柿子,可以先放一放。现在要做的是,完成“先汉后周”策略的第二步,集中力量消灭面前的对手,那就是地处江南的张士诚周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