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路旁的野花野草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走着走着,在一个岔路口,我们遇见了一位面容憔悴、眉头紧锁的路人。他看上去四十多岁,身形佝偻,脚步虚浮。只见他一手扶着腰,一瘸一拐地走着,嘴里还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太爷爷见状,赶忙上前询问。路人唉声叹气道:“我这腿啊,疼了好些日子了。起初只是微微发酸,我没当回事。可这几日,疼痛愈发剧烈,从大腿一直蔓延到膝盖,感觉整个下肢又麻又痛,每走一步都像是有千万根针在扎,实在是苦不堪言呐!”
太爷爷听了,神色凝重,开始为他仔细诊断。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太爷爷说道:“你这是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所致。”
说罢,太爷爷决定为他针刺治疗。太爷爷让路人坐在路边的大石头上,挽起裤腿。太爷爷指着他膝盖上方外侧的一处说道:“此处便是浮郄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郄穴,位于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只见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以精准的手法快速刺入浮郄穴。随着太爷爷轻轻捻转银针,路人渐渐露出了舒缓的神情。
大约过了一刻钟,太爷爷拔出银针。路人试着活动了一下腿脚,惊喜地说道:“哎呀,真神了!疼痛减轻了许多,麻木的感觉也没那么强烈了!”
太爷爷微笑着叮嘱他:“这几日还需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病情反复。”路人连连点头,对太爷爷千恩万谢。
告别了路人,我和太爷爷继续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那一路上,我对太爷爷的医术钦佩不已,心中也默默种下了一颗传承中医的种子。
后来听太爷爷给我讲,“浮”字,在中医理论中,常常表示位置较浅、在上、向外等含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浮”也有轻盈、灵动之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变化。浮郄穴之“浮”,意味着该穴位所处的位置相对较表浅,气血运行较为浮浅。这种位置特点决定了其在调节体表气血、疏通经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就如同轻盈的气流在体表自由流动,为身体带来生机与活力。
“郄”字,有孔隙、缝隙之意。郄穴通常是气血汇聚之处,具有较强的气血调节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隙和缝隙往往被视为连接不同空间、传递能量和信息的通道。浮郄穴作为郄穴之一,其气血汇聚的特点更为明显,能够迅速调动和调节气血,以应对各种病症。
综合“浮郄”二字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体表较浅位置、气血汇聚且易于调节的孔隙。这种独特的穴位特性使得浮郄穴在治疗多种病症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其治疗功效也仿佛与“浮郄”之名相互呼应。
当人体出现下肢疼痛、麻木等病症时,就如同气血在下肢“沉滞”,无法“浮”动自如。而浮郄穴能够疏通下肢的经络气血,使气血重新“浮”起,流畅运行,从而缓解疼痛和麻木的症状。
对于肠道疾病,如便秘、泄泻等,肠道的气血运行不畅,就像被阻塞的通道。浮郄穴通过调节气血,让肠道气血得以“浮”通,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反映了下焦气血的失调。浮郄穴能够调节下焦气血,使气血“浮”顺,改善泌尿系统的气血循环,进而缓解相关病症。
此外,浮郄穴在治疗一些外感病症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当外邪侵袭人体,导致体表气血失和时,浮郄穴可以通过调节体表气血,增强人体的卫外功能,抵御外邪的入侵,如同为身体筑起一道“浮”动的屏障,促进疾病的康复。
浮郄穴的穴名释义不仅揭示了其在气血调节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蕴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