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康食:指安稳饭。康,安。
⑨虞:度,考虑。天性:善性。
⑩迪:由,遵守。率典:法典,法规。
罔:没有。弗:不。丧:灭亡。
曷:何。威:惩罚,惩治。大命:天命。挚:至。
如台(yí):如何。
反:反驳。
乃:你的。参:排列。上:天上。
乃:尚,还。责命:祈求好运。
即:靠近,接近。
指:示。乃:你的。功:事,指应做的事。
戮:通“勠”,努力。
【译文】
姬昌战胜黎国,祖伊十分恐惧,连忙把这件事告诉给殷王纣。
祖伊说:“王啊!上天已经终止了我们殷国的大命。那深知天命的圣人,用大龟来占卜,始终没有遇上吉兆。这不是先王不愿帮助我们这些后人,只是因为王沉湎于酒色之中而自绝于先王啊!因此,上天抛弃了我们,降下灾荒惩罚我们,使我们没有饭吃。这都是因为我们不能揣度上天的性情,不去遵守常法啊!现在我们的臣民没有不想要我们早些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降下惩罚呢?’要知道天命是无常的啊!大王现在想怎么办呢?”
王说:“唉!我是从上天那里接受大命的,老百姓能够把我怎么样呢?”
祖伊回去后,说道:“唉!他的许多罪行已为上天所了解,而他却说他是从上天那里接受大命。殷国马上就要灭亡,这从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来了,他能够不为周国消灭吗?”
微子①
【原文】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②;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③,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④今尔无指告,予颠,若之何其?⑤”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又)〔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⑥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⑦
【注释】
①《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司马贞《索隐》:“此以启与纣异母,而郑玄称为同母,依《吕氏春秋》,言母当生启时犹未正立,及生纣时始正为妃,故启大而庶,纣小而嫡。”无论同母异母,反正继殷王
帝乙之位者为帝辛,即商纣王。纣王好酒**,残酷无道,**日非。《殷本纪》:“纣愈**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尚书·微子》记载的,就是微子与太师(一作父师)、少师三人商讨去留的对话。而《史记·宋微子世家》记此事较详。
②草窃奸宄(guǐ,音与“鬼”同),四字并列,各有各的意思。王氏《经义述闻》卷三“暂遇奸宄”条附带说到“草窃奸宄”,但是并未说清楚。《说文》:“宄,奸也。外为盗,内为宄。”《左传》成公十七年:“乱在外为奸,在内为宄。”窃字好懂,《微子》下文就有“攘窃”。曾星笠先生说:草钞声近。《广雅·释诂》:“寇,钞也。”这样一解释,“草窃奸宄”果然指那些与“正人君子”相对的坏人,可以叫殷商末年的“****”。曾先生《尚书正读》前文还说过:“‘殷罔不小大’,犹言‘大小罔不’也。倒语。小大,卿士下及小民也。”按:这里“好”读hào,喜欢之意。一个社会,上上下下的官民,都喜欢做“草窃奸宄”,那还成何社会?
③“今殷其沦丧”,《史记·宋微子世家》作“今殷其典丧”。裴骃《集解》将“典”说成“国典”,不能讲通原文的意思。钱大昕认为“典读如殄,典丧者殄丧也”,则“典丧”与“沦丧”义同。
④“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史记·宋微子世家》作:“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孙诒让先生《尚书骈枝》疑“发”当为“废”,“言我其废弃而出亡也”,这样讲就顺畅了。今按:“保于丧”之丧,也是亡佚的意思,以逃亡在外得保全身家性命。“耄”“保”音同,“逊”就是“丧”,就是遁,就是逃亡。逃亡于荒野,倒成了求得保安之途了。
⑤读jì(与“霁”音同)。孔疏:“颠谓从上而陨,谓坠于沟壑,皆灭亡之意也。”先秦典籍中“如之何”、“若之何”开头的句子很多,“如之何”、“若之何”单独成句的例子也多。“若之何其”的“其”可以是语尾词,如同《诗·庭燎》“夜如何其”的“其”。“若之何其”也可以理解为“其若之何”,“那怎么办呢”。襄公二十九年《左传》“若之何哉”,与《书·微子》“若之何其”比较,可以理解为句式相同。
⑥伪孔传:“色纯曰牺,体完曰,牛羊豕曰牲,器实曰用。盗天地宗庙牲用,相容,行食之,无灾罪之者,言政乱。下视殷民所用治者,皆重赋伤民,敛聚怨雠之道,而又亟行暴虐自召敌雠不解怠。”经文下两句“罪合于一,多瘠罔诏”,伪孔的解释是:“言殷民上下有罪,皆合于一法纣,故使民多瘠病而无诏救之者。”孔疏没有异议。我们认为这里旧注疏基本准确。又,古人重视祭祀,若是偷食祭祀所用牲牢粢盛,正常情况下必受惩罚。
⑦“迪”字属下句读,用孙仲容先生读法。“诏王子出”与下文“……王子弗出”相对。孙氏说:“迪与犹通。”又说:“刻子,焦循说读为箕子……甚确。此太师劝微子出亡避祸,云犹我旧言于箕子,亦劝其出走……”这里问题在于:“太师”是谁?说太师是箕子已经不行了。孙仲容先生认为应该是《史记》说的太师疵,那么末了一句“我不顾,行遁”,就是说:“我也顾不上了,将要出走!”曾星笠先生说“此仍为比干述箕子之语”。但我们认为:如果“少师”是比干,“父师”是箕子,那么,比干述箕子之语可以到“人自献于先王”句止,“我不顾,行遁”可以是比干语,如伪孔传所说:“言将与纣俱死。”意思就是不考虑出走的事了,“我不顾”不读断,而“行遁”成了“我不顾”的宾语。因为前文“父师若曰”句有“转述父师的话”这样的意思,我们认为曾星笠先生的解说是可以讲通的,但是须知原文之中插有比干自己的话,而“诏王子出”应如孙仲容先生所说,不与“迪”字连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