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高丽要宣战,那就来!
镰仓时代的武士虽以骑射为主,但采用的是“一骑讨”战法:己方出一人高声搦战,等待对方单骑应战,战争这种集体行为,结果成了比拼个人武艺。历来的研究者特别喜欢强调,日本军一开始采用这种陈旧战法是自讨苦吃,却没人注意到,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还有另一支军队也向元军提出了一对一单挑(“斗将”)的邀请。我们先看看蒙古人这次是如何回应的。
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佑元年)十月,元朝南征大军的主帅伯颜,前往视察被元军围困的南宋扬州城,顺便耀武扬威一番。扬州守将孙虎臣派人传话:
自古斗将不斗兵,我们这边打算出一个骑兵将领,叫刘都统,你们也挑上一个“武勇、擅格斗者”,与刘都统一决生死,别让那些普通士卒白白送命了,怎么样?
这个刘都统外号“黑马刘”,是南宋军中有数的骁将。接到挑战书,伯颜紧急召集诸将开会,“皆相顾莫敢对”。
当时,伯颜军中有个百夫长,是西域哈剌鲁人,“毅然请行”。伯颜大喜过望,连称“壮士!壮士!”元末文人危素为哈剌歹写的《合鲁公家传》,详细描写了扬子桥上举办的这场别开生面的“斗将大会”。
哈剌歹和刘都统,恰好“两将所乘马皆黑”,远远望去,好似两股乌黑的旋风,杀气冲天,“奋斗数十合”,未分胜负。突然,刘都统举起长矛猛地一刺,哈剌歹闪避不及,从鞍上摔下。刘都统拍马赶上,打算趁机结果对手。不料,胯下战马忽然受惊后退。哈剌歹急忙上马追击,刘都统拨马再刺,哈剌歹身子往右一歪,左胳肢窝死死夹住刺来的长矛,右手拔出佩剑,狠劲一挥,将敌人首级斩落地上。两军围观的有上万人,“欢噪动地”。伯颜顿觉大有面子,派了自己的亲卫队,用大将仪仗迎接哈剌歹凯旋回营,又请人把这段佳话画成图本,快递给皇帝欣赏。
这段插曲告诉我们两件事。
一,尽管史书上的“胡人”,包括突厥、沙陀、契丹和吐蕃等族的军队,都喜欢搞一些单挑、“斗将”,蒙古人确实对这一套充斥陈腐的贵族气派的礼节不太感兴趣。
二,在比较稳妥而且荣誉攸关的场合下,蒙古人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接受“一骑讨”这种战法,扬子桥决斗就是证据。
不过,那会东征军是不会和日本军讲什么礼数的,因为他们人数处于劣势,开局就“斗将”,一旦失利,士气一落千丈,这仗干脆就甭打了。只见忽敦和洪茶丘、金方庆等人耳语片刻,大手一挥,先放箭!
《八幡愚童记》和《太平记》记载,上陆的这批元朝东征军打得很有章法。大将卓立高处指挥,全军闻鼓而进,闻金而退,排列成队,步骑相资,配合娴熟:“彼甲轻,善乘马,力强而不惜命,豪势勇猛,进退自如。”阵中则排列长楯,近者刺以矛,远者射以箭,日本人形容是“射如雨降”。镰仓武士尚未冲到阵前,就被破甲箭矢杀伤众多。据说箭矢上还涂了毒药,中箭者过不了多久,就伤口剧痛,倒地哀号不止。东征军还时不时抛出纸或铁包裹的“炸弹”(铁炮或てっぽう)。爆炸之后,火光四散,烟气弥漫,声如雷震,令敌人肝胆俱裂,头晕目眩,惊慌失措。一旦有零星的日本武士突入,东征军则“左右回围之,协力合击,无一人得脱者”。
关于东征军使用的“毒矢”和“铁炮”,下一章还会专门做一番辨析。如果要做一点比较,我觉得,当时的场面同1798年7月21日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和埃及马穆鲁克骑兵在金字塔下的激战情景,或许会有些相似。拿破仑对马穆鲁克骑兵的单兵作战技能佩服不已:
有一个马穆鲁克兵表演了他全部的灵活技巧和勇敢动作……他紧贴在自己的马上,这匹马似乎也分享了他的全部的热情;他手腕上挂着一把马刀,还用自己的马枪、短火枪和四支手枪依次进行射击。他这样射出六种武器的子弹以后,绕过狙击排,并以惊人的灵活动作从狙击队和战线中间跑过去了。
尽管镰仓武士和马穆鲁克骑兵一样,都以武艺高超闻名,但如果我们俯视当时百道原和内陆的麁原各处展开激战的战场,大体不难想象:
东征军以集团作战,围成方阵,挺着长矛,四处围捕冲过箭雨和火炮、三三两两突入阵中的镰仓武士,正好像拿破仑的法军变换方阵和横队,射击冲入阵中的马穆鲁克骑兵。一时间,黑烟滚滚、人吼马嘶,混乱无比。
“就依老五你的,至于高丽那边不用担心。”
朱棣也是自信的说道。
对马岛距离高丽就只有50公里的距离,如果天气好,能够从釜山看到对面的对马岛。
他们如果要选择从对马岛登陆的话,就怕高丽人下黑手。
但是显然,朱棣很有自信!
岛国海域,无数渔民正在出海捕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岛国的土地稀少,而且大部分都不适合农耕,因此岛国只能大力发展渔业。
所幸这里有对马暖流,渔业丰富,不然岛国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
此时,正在捕捞的渔民突然看到远处的海岸线上出现了无数船影。
首先是巨大的船帆出现在了眼里,然后一艘艘庞大的护卫舰映入眼帘。
所有人都疯了。
他们的渔船,如果碰上这样的大船,瞬间就会被碾压成粉碎!
渔民们疯狂的回到了岸上,然后传递了消息。
此时就算不用传递,也已经被岸上的岛国人所发现了。
他们发现了无数船队,立马调集了自己的船只出海作战。
虽然……看起来有点像是螳臂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