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叶高中,二年级2班,歷史课
“上节课我们说了戊戌变法的过程,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咱们国家的戊戌变法会失败,而同时代、有着同样有儒家文化背景的日本却可以维新成功?”歷史老师是一个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喜欢在课堂上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守旧派的力量过于强大和顽固。”一名同学答道。
“不错,还有吗?”
“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天皇同样没有实权,为什么他们却可以成功?”歷史老师问。
“戊戌变法太激进了,伤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尤其是满州贵族和官员的利益,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名同学道。
“说得不错,还有吗?”
班里的同学没有人说话了,歷史老师正准备做总结,蒙杺莯突然说话了: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对人。”
“哈哈。”班里的同学都笑了起来。
歷史老师看了看花名册,找到了这个新同学的名字:“蒙同学,你具体说说维新派怎么没有找对人?”
“他们傻啊,跑去找光绪,其实应该去找慈禧才对。”
“可是慈禧是最大的反对派,怎么可能去找她?”一名同学反对道。
“慈禧一开始不是改革的反对派好吗!据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中记载:‘后常告德宗,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洋务运动就是在慈禧的示意下开展的,当时她还是意识到清朝已经到了不改革不成器的地步,所以光绪帝找到她谈到要维新时,慈禧还是想放手让这些熊孩子去干。”蒙杺莯没有看一眼歷史书,却出口成章、信手捻来,不少同学开始翻书寻找着她说的《慈禧传信录》这段话,却没有找到。
“但戊戌变法是被慈禧扼杀的。”那名同学不同意。
“歷史是要用理性思维来看待的。是,慈禧的确是一个专权者,她对权力的慾望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可惜只有她能真正推动变法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蒙同学?”歷史老师问。
“中国古代的皇权一向都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里,虽然偶尔也有外戚专权,但最终还是会回到皇帝手中,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后宫不得乾政,清初的孝庄皇太后就带了一个好头,待康熙成人后就还政于他,但慈禧毕竟不是孝庄,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控制欲,她甚至不让光绪娶妻——娶妻就表示成年,成年就意味着她不能垂帘,所以慈禧的作法也引来了汉人官员的不满,被称之为祸国乱政、败坏纲常。
维新派是读孔孟长大的,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慈祥篡权的做法深恶痛绝,自然对她没有丝毫好感,所以他们把希望寄託在目前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甚至想帮助光绪夺回皇权,压根儿就没有想过通过慈禧推动变法。
可惜清朝不是汉人朝廷,他们更像是部落联盟,当年八旗进京,以爱新觉罗氏为
首,满州八旗入主中原,爱新觉罗是汉人至高无上的皇帝,却只是八旗的部落首领,为了表彰八旗的贡献,每一个皇帝都会封八个铁帽子王,让他们世袭罔替,配享太庙,所以应是满州八族共治天下。
在清朝前期,汉人官员都无法得到重用,在皇帝眼中,汉人始终都是外人。直到洋务运动,慈禧看到八旗子弟经过多年的荒废,只知道吃喝嫖赌、挥霍祖上的基业,知道国家的复兴不可能靠这些扶不起的阿斗,于是重用了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官员,但对汉人的重用并没有持续多久,满州各方势力根深蒂固,其间的关係盘根错节,他们早已是利益共同体,所以甲午战争之前,汉人官员的权力就已经渐渐被剥夺,而维新派大都是汉人官员,满汉官员本来关係就不怎么好,要想推行变法已是困难。
事实上,维新派唯一的希望是在维新派们最痛恨的慈禧身上。
诚然,慈禧为了过六十生日,动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令水师的装备远逊于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这点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慈禧并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从她前期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官员、后来利用义和团来看,她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式,与时俱进,思索变革之法,她虽然也有眼界不够宽、对时局的认识不够深、封建思维转变得不够彻底的毛病,但她却是唯一一个可以震住满州官员的族长,所以维新派应该放下仇恨,放下私人情绪,放下文人的清高去找慈禧,寻求她的支持。
可惜维新派没有,他们却将希望寄託在光绪这个傀儡身上,光绪从他登基那天起就没有真正坐在龙椅上,一个毛头小子怎么可能压得住树大根深的满州官员?新法受到满州官员的一致抵制这点毫无悬念,但这时候慈禧对维新并没有进行打压,而是採用观望的态度,甚至还准备放手让光绪他们去干,此时如果维新派能够稳扎稳打,一方面安抚满州官员,另一方面获得慈禧的鼎力支持,相信维新也能推行下去,毕竟权力都在慈禧一人手中,只要她支持,还不跟在大清的版图上画一个圈那样容易吗?
可是光绪和维新派实在是nozuozodie,在短短的叁个月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詔令,内容书上有。简单总结一下,这些詔令是得罪了国有企业又得罪了地方政府,得罪了武将又得罪了文官,得罪了各方官吏又得罪了满州贵族。完全不像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虽然也收回了贵族们的特权,但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相反还提升了。
看到这些如雪片般飞来的变法詔书,既得利益者们马上意识到,无论变法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好处,其结果毫无疑问都会使他们丧失把持了很长时间的特权!于是他们就开始思索未来的人生:‘变法利于国家,又不利于我,关我屁事?凭什么国家富强的帐单要由我来买?反正我现在小日子过得舒坦极了,还管得着死后洪水涛天?’
于是变法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和反对,虽然也有一些明白事理的人支持,但毕竟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再加上光绪及维新派并没有实权,所以变法很难推行下去,而此时的慈禧还处于观望状态,到颐和园避世去了。
慈禧没发话,维新派和顽固派也都只能打打口水仗,谁也说服不了谁,变法的各项措施也都只能拖着,这时光绪又发布了一条詔令,要推行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大家都知道,就是剥夺皇权,这下慈禧坐不住了。
慈禧要从颐和园回紫禁城的消息传到了光绪和维新派的耳朵里,他们知道变法快完了,但如果这时他们不想着兵变,而是端正态度,直接去找慈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分析当前的形式,阐明君主立宪的好处,再给一个缓衝的时效,也许慈禧还能接受,他们倒好,直接去找他们不熟悉的袁世凯,要求发动兵变。
太后和皇上谁胳膊粗,用膝盖想就知道,兵变成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况且光绪和维新派也侵犯了袁世凯的利益,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维新派和光绪卖了——这事儿要发生在你我身上,都会把他们给卖了。后来光绪被囚禁在了颐和园的玉澜堂,天天用箭去射写着袁世凯名字的王八画,将变法失败的责任怪责在袁世凯身上,却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败是败在他们的清高、孤傲和不识时务。
最聪明的做法,我就拿胡林翼来举例。
胡林翼只是比他们早一点点的清军将领,此人文武双全,也是剿灭邪教组织太平天国的重要功臣。前面说过了,清庭对汉人并不放心,所以巡抚(省长)都是满人,汉人只是军门(副省长兼军区司令),调动军队需要两人都签字同意,即使打仗也不例外,而满人大都好吃懒做惯了,是个糊涂蛋,这也让汉人将领施展不开手脚。
胡林翼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被他化解了。
有一次,这个满人巡抚的夫人作寿,大家都去了,当胡林翼走到巡抚门前时,看到一个汉人官员骂着娘地出来了,一打听,才知道作寿的不是正室,而是巡抚最宠爱的小妾,汉人官员都很有‘骨气’,认为自己身为读圣贤书的知识份子,居然给一个地位低下的小妾作寿,有失身份。但是胡林翼还是去拜寿了,以当时胡林翼的地位和名望,他亲自去拜寿,给巡抚和他的小妾大涨面子,第二天这个小妾就认了胡林翼的母亲当乾妈,从此以后,胡林翼指哪打哪,为剿灭太平天国这个邪教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
胡林翼绝对是一个正派的人,他之所以愿意放下身段是因为他知道事有轻重缓急,他明白太平天国这个邪教组织给华夏文明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他个人的面子,这就是成大事不拘小节。可惜维新派却没有这样的气度和远见。
可以说,戊戌变法是给晚清下的一剂苦药和猛药,但变法能不能推行下去,却不是当事人说了算,而是需要别人助力一把,很多变法、改革的失败都与最终能拍板的人下的决心不够有关,就拿商鞅变法来说,商鞅变法也触犯了当时很多人的利益,其受到的反对和阻力并不比戊戌变法小,但就因为秦孝公吃了称砣铁了心,又能Hold住那帮臣子,谁反对都不听,就是一门儿心思要把这事儿给办成了,也是因为他的执着,让秦国走向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以上,就是我觉得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对人的理由!”
蒙杺莯一气呵成,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全班同学都仔细听着她绘声绘色的讲解,不时点头称是,就连歷史老师也为之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