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蔡邕却给了他一卷竹简。
张新回去以后打开一看,是汉初名臣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的核心观点,便是秦以诈力取天下,又用诈力守天下,故二世而亡。
这与后世苏轼的《诸葛亮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汉也。
联想到《诸葛亮论》,张新便明白,蔡邕这是在提醒他:你既然已经用诈计擒了魁头等人,逼迫鲜卑来降,这种时候该表现一下你的仁义了。
只用诈计,不能长久。
于是便有了今天堂上的这一幕。
你们来请降,我很欢迎,但我一个臣子,不能擅自接受,这很合理吧?
既然如此,我要求你们到雒阳给皇帝请罪,这不过分吧?
如果你们不愿意去,那就不是真心请降,我不放粮,谁也挑不出毛病。
如果愿意去,那我就放粮。
你看,皇帝还没赦免你们的罪过,我就先替你们养起了部众,这够仁义了吧?
结果都是把人弄到雒阳去请功,只是做法稍微那么一变,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区别。
听到张新的话,诸位大人顿时炸开了锅。
有愿意去的,有不愿去的。
张新也不着急,就这么静静看着他们争论。
见争的差不多了,张新把顾雍叫了过来,高声说道:“劳烦元叹记录一下,愿意去雒阳的大人,登记一下他们邑落的位置,稍后把粮送过去,不愿意去的大人,你们现在可以回去了。”
顾雍不是郡吏,按理来说不该在这里。
但张新可不会放过这么个刷好感的机会,所以把他叫了过来,安排在角落旁听。
“我吗?”
顾雍听到张新的话,先是一愣,随后兴冲冲的拿起纸笔,走到堂中。
“等一下!我们还没商议完!”
那些愿意去的大人顿时就不乐意了。
我们去雒阳战战兢兢的请罪,放他们回草原?想什么美事呢?
到时候粮草到了,我们的部众无人统领,他们打过来怎么办?
随后又是一阵争论。
渐渐的,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愿意去雒阳的越来越多,连带着将那些死不愿去的人,都裹挟了进去。
你们不想去?
那我们想去的联合起来,先把你们不想去的灭了,省的到时候你们趁着我们不在来抢、来偷袭。
这好么?这不好。
我们劝你们好自为之。
足足争论了近一个时辰,鲜卑大人们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
去雒阳!
反正依过往的经验来看,像他们这种去投降的异族首领,汉朝一般也不会杀。
既然死不了,那还怕啥?
“明将军,我们都商议好了,都愿意去雒阳请罪。”
步度根作为代表,开口说道。
“好。”张新点点头,“那就请诸位大人报上自家邑落的位置和人口,我好分配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