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和在日本的意思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免除杂役的系统庄园出现在畿内,均等名庄园则产生于平安末期到镰仓初期。均等名庄园就是将畿内的名田被分成面积相同的小单位,平均地分给了负担夫役和杂公事的名主。在这种庄园里,土地和人都处于统一的控制下,庄园的名字也继承了古代律令制下的名字。

寄进地系统地庄园最早出现在东国。东国拥有大片的未经开发的原野,来访的领主和定居领主在当地作为厅官人行使公权,征集了大量的劳动力,通过开垦获得了广大的领土。他们受到庄园领主的保护,利用庄园领主统治力量的削弱掌握了对庄园的实际统治权。另外,和畿内相比,东国的农民势力较弱,所以定居领主能比较容易地将农民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中世纪时期,畿内经济快速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畿内名主的农民也成长得较早,所以后期农民层形成了对抗朝廷中较大的势力。畿内的农民继承了律令制下的公民传统,为王孙、公家和公卿而作,在庄园领主下快速成长了起来。而东国的农民没有自己承包、管理的特定土地,耕种的土地不得不依附定居领主,很难得到成长。农民的自立落后让定居领主把农民编入了自己的家臣团,将“家”的外部领域成功地内部化了。

畿内的定居领主夹在庄园领主和名主农民之间也没能自由地成长起来,但是在东国,庄园领主和名主农民之间的势力相对较弱,定居领主的势力才能够顺利扩张。虽然东国和西国都出现了武士团,但是大武士团只出现在了东国。东国武士身份的典型代表就是开发领主,但是西国武士在开发领主的身份之外,还兼了其他职务,有的是侍奉朝廷的侍从,有的是神社的神主。东国武士之间有密切的交流,形成了姻亲关系,但是这种现象在西国几乎没有。种种历史结构和社会条件,造成了东国尤其是关东地区发展成了武士势力最大的地区。

庄园里的庄园领主、庄官和庄民就是贵族、定居领主的武士和名主农民。因此,这些阶层构成了中世纪的主要阶层。各个阶层虽然都在庄园公领制这个共同的舞台上活动,但是因为各自利益而反目。在中世纪前期,贵族势力和武士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中世纪末期,武士势力和农民势力也冲突起来。东国是培育武士的地方,畿内的附近地区是培育贵族和农民的中心和先进地区。武士和贵族、武士和农民阶层的对立促成了东国和西国的对立,所以才出现了平治之乱、平将门之乱等不同阶层间的斗争。

经过平治之乱,击败源氏的平清盛先是晋升参议正三位,开创武士列席公卿高位的先河,后又出任太政大臣,平氏一族多人都做了高官,享尽荣华富贵,平氏取代藤原氏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大权。但是平氏后来沾染了皇室的浮华习气,生活腐化,引起了权贵和地方下层武士的不满。被平氏击败的摄关和院政两大势力也因为共同的敌人而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以后白河法皇为中心的反平氏势力。平清盛见大势已去,乘机发动了政变,将法皇禁闭在了鸟羽殿。后白河天皇的儿子以仁王号召各地的源氏族人起兵###平氏,源义朝之子源赖朝和源义仲积极响应,源平之战由此爆发。

对源平合战的第一幕富士川之战,《平家物语》中作了描述。富士川之战充分体现了东国武士和西国武士的不同。在战争中,西国武士的战士如果死了父亲要供养佛事,过了丧期才能去进攻;死了儿子的父亲悲伤不已,没有办法战斗;如果军粮殆尽,春天要垦田,秋天要收获以后才能进攻;夏天热,冬天冷,不想打仗。但是反观东国武士,他们个个意志坚强,战事一来,无论是父亲战死还是儿子战死,有人死了就跨过他们的尸体继续战斗。西国武士一族已经过惯了平稳的生活,娇生惯养。平家军将兵都十分胆怯,根本不能一战,在富士川之战中败给了源氏。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3)

取得胜利,为家族报仇雪恨的源赖朝吸取平氏失败的教训,让他的弟弟义经去追击平氏,自己则以镰仓为根据地开始巩固武家政权的基础。眼看源氏的势力逐渐增强,后白河法皇意识到了统治的危机,为了抑制源氏势力的发展,他操纵义经,命其发布追讨源赖朝的院宣。但是源赖朝却反过来逼迫法皇,令其发布追讨义经的院宣。最后,源赖朝消灭源义仲和平氏之后,出征奥羽,消灭藤原氏,用武力征服了全国。

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根据地创设了幕府,建立了一套武家的职官制度,开始了对日本的实际统治。在这个过程中,赖源朝以军事实力和实际占领地为后盾,先后迫使后白河法皇承认他对东国的实际统治权、对全国派遣守护地头权以及军事委任权。

镰仓幕府是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政权,它通过守护地头掌握了全国的军事警察权,朝廷通过国司掌握了全国的一般行政,二者形成了分别执政的关系,日本进入公武两家统治时代。

镰仓幕府的势力范围是以东国为中心的地区。将武士政权的首都设在远离京都的关东的镰仓,一方面是因为关东是源氏的根据地,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是可以不受贵族的影响,保持武人的本色。镰仓幕府不仅拥有独立的中枢机构,还有自成系统的地方机构。源赖朝之所以这样做是他不想混于公卿之间,像平清盛那样毫无顾忌地出入宫廷,干涉朝政。

实际上,这样独立的行政体系不但可以不受朝廷的牵制和干涉,独立地行使对全国的指挥权,控制分布于全国的御家人,还可以避免因占有公家官职而引起朝廷公家的不满,造成像平氏那样的惨败。

幕府势力的扩张,让在东国的守护逐渐可以指挥国衙的在厅官人,幕府的统治也逐渐渗透到了行政中。另外,被补任地头职的东国御家人也大量移居西国,并与当地的农民频繁地发生纠纷。在西国的东国御家人将领地之外的农民当作下人一样对待,这引起了当地农民的反抗。这种武士和农民发生的小规模摩擦,发展到农民势力扩大了的中世纪末期,在畿内周边的武士和农民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

由于地头代官的强硬统治,镰仓时代的西国各地都有农民向京都的六波罗探题提出控诉,代官被罢免的事件发生。但是这样的事件在东国几乎看不到,这也是东国和西国的不同之处。东国社会的基础就是以领主的家统治为中心,农民和领主之间的关系是父系家长性质很强的主从关系。但是西国社会的基础是以农民小家为主的横向联合的村落,处于平等、互助的关系。镰仓幕府和京都朝廷就是以东国和西国这两种不同的社会为基础的。

镰仓幕府以御家人制的主从关系为基础,率领一族、郎党及其所属的武士团总领直接对将军负责,和将军结成主从关系。那些不可能和将军见面的西国武士采用的是“交名注进”这种随从侍奉天皇时的方法。御家人是将军的直属武士,也有非直属武士,即非御家人。非御家人和将军之间不存在御家人通过补任地头职而被批准继承父辈留下来的领地的情况,他们通过镰仓番役和京都大番役的军役服务于将军。镰仓幕府也是建立在庄园公领制之上的,所以通过地头职掌握的不仅是土地的警卫、管理和收供,还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将军下有辅政的“执权”,由权臣北条氏世袭,还有管理行政、军事、司法的官吏,也由固定的几家武士世袭。这种御家人制的幕府体制,在源赖朝活着的时候建立,但是稳定下来的时间则是以北条氏为中心的执权政治实行的阶段以后。源赖朝死后,镰仓幕府的实权落入他的岳父北条时政手中。他的长子第二代将军源赖家,源赖家的弟弟、第三代将军实朝先后被刺杀,正统源氏至此绝嗣,不久镰仓源氏血脉彻底断绝。

北条氏大权在握,先后拥立公卿藤原氏和皇族亲王担任傀儡将军。幕府内部争权夺利,十分混乱,给本来就对武家政权不满的朝廷提供了恢复公家权力的好机会。后鸟羽上皇积极采取加强朝廷经济实力的措施,并通过恩赐土地的方式吸引畿内地区地武士和对北条家族不满的御家人,向各国武士发布了追讨北条义时的院宣。于是京都朝廷和镰仓幕府的战争全面爆发。但是响应朝廷的武士并不多,而且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大多数御家人重新集结在幕府旗下,开始了向京都进军。面对19万之多的幕府军队,万余名的朝廷军队一触即溃,不到一个月,幕府军就打败了朝廷军,并占领了镰仓幕府。因这场战争发生在承久三年,被称为“承久之乱”。

承久之乱的胜利不仅是幕府内将军势力对执权势力的胜利,还是东国对西国的胜利,武士对贵族的胜利。承久之乱以后,朝廷丧失了拥有军队的权力,皇位的继承和朝廷政治也由幕府决定,国家权力严重倾向武家。

幕府内,源氏一族以及其御家人拥有很强的特权,源氏的这种特权确立了东国武士团的权威。但是无论幕府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源赖朝从来没有否定朝廷的意思,在镰仓创设幕府与东国土著家臣团的大力推动分不开。源赖朝和纯粹的东国人的父亲义朝不同,他在被流放到伊豆以前一直生活在京都,对京都朝廷有着特殊的感情。源实朝的心中对天皇也存有效忠、希望升官的想法。但是在和京都朝廷战斗中,支持京都的将军几乎全被消灭,幕府才走上了否定朝廷、支配朝廷的道路。

1232年,北条泰时将军的支持制定了最初的武士社会的成文法典《贞永式目》,确立了以北条一门为中心的御家人的合议制为基础的集体领导体制。《贞永式目》不是依据或模仿律令法,而是根据武士社会的道德、习惯以及源赖朝以来的惯例,作为御家人权利、义务、所领诉讼等相关事宜制定的一套简易成文法,是一部专门为武士制定的法典。

这部法典确定了与前代贵族社会不同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巩固了御家人制,将将军与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贞永式目》是武家的基本法度,影响了后世许多的武家法典。其中心思想就是强调忠、义、勇。忠,就是下级武士要对主君绝对效忠,盲目服从,主君掌握着家臣的生杀大权。义,就是武士应该有“义烈”的精神,在战争中,主君如果战死,武士要为其殉死;主君如果战败,武士为了挽回战败的耻辱,应该毫不犹豫地切腹自杀,视死如归。勇,就是武士不仅应该勤习武术,还应该为主君卖命。这部法典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武士要无心、无我、无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武士,一个阶级的构成(4)

镰仓幕府体制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御家人制基础之上的主从制,而无心、无我、无私就是构成这种主从道德的核心。

在武家社会刚刚诞生的镰仓时代,“无心”的否定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但根源于当时武士地位的变化,还源于精神世界的转变。

在镰仓时代以前,“无心”大都用来形容没有思想见识、不解风情和没有人情的人。“无心的老婆”说的就是没有见识的女官。在古代贵族社会,以“情”为重,古代日本人的心也是向以“情”为核心的心方向倾斜的。有情就是“有心”,就是通情达理,“无心”的意思被否定。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情”社会中的“有心”逐渐被否定,“无心”得到肯定。

镰仓时代以后,无心的状态逐渐被肯定,无心被当作有心,被当作理想。从“有心”到“无心”的变化,就是从利用自然色彩的山水庭园,向主要以石头组合为主的枯山水庭园的变化,就是从色泽艳丽的大和绘向黑白水墨画的变化。这些都是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社会发生的变化,也说明了从“有心”向“无心”的转变。

这种精神世界的变化影响了中世纪的一切事物。中世纪的美讲究的就是余白之美、冬之美和否定之美,都是追求空无世界的终极之美。空无的世界充满了余白,像枯燥、寒冷的冬天,为了展现这种现象的世界,现实世界被加上了引号。“无心”在这里已经超越了“有心”,不再是一种心的欠缺的代称。

受“无心”思想的影响,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的人的精神世界,对现实都充满了否定的感情。作为社会活动主角的武士,都处在“无心”的境界中。他们对死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对现实的否定。

在中世纪武士的心中,死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是意料之中的事,生则是侥幸。说得如此轻松是因为,死被讨论时指的是他人的死,他人的死和自己无关,可以被假设。但是自己是不能死的,如果自己死了,就没有办法体验现在。

在日本人心中,有和生是现实的事物,而无和死是可能的事物。尽管死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无论谁也无法将自己的死作为现在的、现实的事物来讨论。在他们的观念中,自己的死是未来的,遥远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种对现在的、现实的、死的否定是中世纪武士的思想主流。

这种否定逻辑的发展,除了因为中世纪“家”的成立,人们开始祭祀祖先,回忆过去、祈祷子孙繁荣,还因为武士势力的空前强大。武士社会的形成促进了将建立在“无心”基础上的精神世界的诞生,这并不是因为武士生活在时刻面对死亡的环境中。导致否定逻辑发达、肯定“无心”的契机,是埋藏在武士与主君之间的主从关系里的。因为构成这个时代的东国武士团主从道德核心的,就是无心,无我,无私。无私的提出就是以私性的发达为前提,是对私性的否定。

《贞永式目》构成了镰仓武家社会的基础,是根据10世纪以来东国武士一直遵循的地方道理制定的。这种地方道理受“家”意识的深刻影响,拥有土地这样共同的经济基础,同族的成员就必须要同心协力。但是在初级武士团中,也存在着打破这种规范,为了领地无休无止地主张个人权利的领主。

近世的日本社会回避诉讼、内部处理事务的倾向不断扩大,但是在权力至上的镰仓武家,幕府被迫要处理大量的诉讼,还制定了规定武士行为的《贞永式目》。

《贞永式目》用“无私”的精神解释了以往武士遵守的地方性道理,主张不管亲疏、好恶的感情和不惧权门的道理。从“私”的主张发展到“无私”的理想,继承了从武士的形成期到镰仓中期的道德思想,是随着武士层的社会地位的上升而出现的意识的变化。“无私”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贞永式目》这样的武家法典里,还存在于东国武士团的主从关系中。

日本学者掘桂一郎认为武士的主从道德是一种“献身的道德”,是从克服利己主义和实现无我的过程中寻求献身的道德本质。而且他还强调武士对主君的献身是一种心甘情愿,以致可以牺牲自己家族的自然的感情。这种主张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各种各样的军记物语和其中描写关于“坂东武夫的习惯”的记载。这个例子形象地描写了牺牲家族之情献身主君的东国武士,家族中不管谁战死,都要不顾家族感情,为将军前赴后继的战斗,直至战死。

日本学者家永三郎则认为武士的主从关系就是主君保护随从、随从侍奉君主的双向交换。惜名,耻嘲这种武士的经典行为也不是源于对主君的献身,而是为了家庭、为了子孙请功的利己性和算计性为动机的。掘桂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