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如此;男孩儿便为郑和;女孩儿小字巧娘;你看如何?”
郑五可不知道郑和这个名字的深刻内涵;闻言顿时欢喜;觉得叶郎君不愧是有大学问的;忙不迭地拜谢;还说要让两个还不足三个月的娃儿给叶畅磕头。叶畅笑着应过之后;郑五才想起正事:“不过;小人来;却是田里的木棉丰收;特来向郎君报喜;二千二百亩田;总共收了二十五万三千斤棉。
“棉花一共收了二十五万三千斤……是大斤?”叶畅听得这个数字;也不禁喜道。
“是”
唐的大斤;约当于后世零点六五公斤;这么一算来;此时棉花产量亩产不过是一百一十五大斤;也就是后世的七十五公斤左右。不过;这是籽棉;而非皮棉;按照郑五的说法;若折成皮棉;便还要缩掉三分之二的重量。二千二百亩田;总共产皮棉五万五斤公斤;虽然这有唐时一亩较小的因素在里面;可放在后世;这数字当真不能算什么。
但在此时的大唐;却已经相当了不起的了。即使是制成棉衣;也可以制成两万件以上了。
按此时吉贝布在中原的价格;这就是三万贯以上的收益;扣除成本;也有五六千贯的利润。
“这数字;报到玉真长公主府了么?”叶畅正琢磨着寻谁来举荐高适;此时心中一动便问道。
玉真长公主不适合为举荐人;但玉真长公主在京城里人面广;她来找这个举荐人完全没有问题。
“棉花摘完不久;得知郎君回来的消息;上头便派了小人来;如今长公主那边;应该有数字;但未必准。”郑五小声地说道。
他虽是佃农;却还有些精明;叶畅顿时会意;只怕这个数字还在保密之中。庄子里肯定还有玉真长公主的忠仆存在;但这些人得到的;只会是个大概数字。
叶畅却是一笑。
他不准备向玉真长公主等保守这个秘密;因为他知道;整个行业链条之中;最赚钱的部分并不在于棉花的种植。
“很好;很好”叶畅笑道:“你远来辛苦;先歇息去;在长安城转转;给你家娘子和两娃儿买些东西去吧;若是没有钱;只管寻这香雪海的账上支取。”
打发走郑五;叶畅起身;背着手在屋子里转了转;然后回到座位之上;开始提笔写信。
信是给玉真长公主的;此时叶畅觉得;不用主动去寻玉真长公主了。只要看到这封信;想必这位李隆基的妹妹会迫不及待地来寻他才是。
写完之后;他正准备命人将信送到玉真观去;恰恰这时;看到高适走了进来。
“达夫兄今日回来得挺早啊。”
“兴尽便散;长安也就是这么回事。”高适目光在叶畅面上打了个转:“倒是十一郎你;今日甚是欢喜的模样;不知是为何啊?”
“孟州来了人;说是木棉丰收了——二千亩收了二十五万大斤的棉花。”
“这似乎不多啊?”
“确实不多;不过是因为第一年种罢了;只要风调雨顺;以后还会增;估计几年后;二千亩便能收五十万斤;那个时候;这木棉产业;便是无尽财富……”
说到这里;叶畅难以按捺住兴奋:“达夫兄;你可知道;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项惠及万民的产业链”
产业链这个词;高适早就接受了;不过他还是想不明白;叶畅为什么会高兴到这个地步。
他正待细问;这时南霁云却进来:“外边来了人;这是名刺。”
叶畅接来一看;不禁神情大变。
李林甫。
名刺上只有这三个字;写得也实在算不上美观;但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凌厉。
高适瞄了一眼;也是神情肃然;稍顿一顿之后道:“他怎么派人送名刺来?”
“不知道”叶畅心中突的一跳;想到自己与吉温的密谋;若说哪儿容易出意外;非此处莫属
“我去见见此人;达夫兄请稍候。”叶畅道。
他出来后;看到的是一个青衣人;约摸四十余岁;看上去应该是李林甫的幕僚。见着他后;这青衣人便露出笑:“李公有请;叶参军若是不忙;请随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