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索额图去了官职,闲赋在家后,朕留着纳兰明珠,又扶持起佟家,为的是平衡,两势对立虽比不上三足鼎立,但总比一家独大好吧。只不过朕到底嘀咕了明珠一党的贪婪之心,至此朕不得不下心肠罢黜纳兰明珠。&rdo;
胤礽点头附和道:&ldo;的确如皇阿玛所说,纳兰明珠贪婪之心过甚,已经到了不可不除的地步。只是皇阿玛真的打算朝廷之上任由佟氏一党独大?&rdo;
康熙轻笑了一声,没有理会胤礽这个问题、或者说试探,转而道:&ldo;噶尔丹那儿最近的动作可不小啊,保成你说会不会爆发战争。&rdo;
&ldo;噶尔丹野心勃勃,就算现在规规矩矩,也终有兵戎相见的一天。&rdo;胤礽拱手,及其认真的对康熙道:&ldo;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儿臣愿替皇阿玛御驾亲征,沙场奔驰。&rdo;
&ldo;保成有心了。&rdo;
康熙貌似欣慰一笑,然后便让胤礽退下。
胤礽告退离开乾清宫后,并没有去往承乾宫,而是径直的回了毓庆宫。当然胤礽这么做并不是有什么要事,而是回去补眠。而这一觉大约睡到夕阳西下时,胤礽才精神百倍的起来,将带回来的天山雪莲,用天山雪水泡成一壶茶。享用完后,并全部转换成灵力后,胤礽这才悠哉悠哉的往承乾宫而去。
胤礽差不多饭点的时候来承乾宫,自然是来吃饭联络师徒感情和顺便了解一下他不在紫禁城的这段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让康熙今儿顶着&lso;伤势&rso;,就跑到金銮殿上朝。
用过膳后,面对胤礽的询问,胤禛简明的说明了一下情况。胤礽一听很是莞尔的道:&ldo;我总算知道弘历的不着调遗传哪儿了,&rdo;敢情遗传至皇阿玛啊。现在想想,弘历往脸上贴金说自己和康熙很像的说法,还是很像那么一回事的。比如都爱好颜色,比如都时不时的脑抽一下。
胤礽闷笑一声,又道:&ldo;那咱们十四弟,准备叫什么名字?胤禵还是其他。&rdo;
&ldo;这怎么说,皇阿玛现在根本没有亲自给十四弟取名的意思。&rdo;胤衤禹在一旁插言道:&ldo;所以多半会让礼部的人备好名字,抓阄决定十四弟的名字。&rdo;
&ldo;附议八哥的说法。&rdo;胤禟也在一旁笑嘻嘻地道:&ldo;额娘闹了这么一场,至少咱们可以确定,不论十四弟以后叫什么,反正不会再跟四哥,或者大哥重名。&rdo;
胤礽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哂笑道:&ldo;其实胤禵这名字还是不错的,对不对小四。&rdo;
胤礽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为了揶揄胤禛,因为十四阿哥后来改的胤禵之名,就是胤禛选的。可怜十四阿哥前世有先后拥有两个名字,却都跟哥哥们重了名,想来真是巧合得让人想发笑。
这场猜测十四阿哥名字的行为并没有进行多久,承乾宫东配殿待着的五个阿哥就都纷纷的打住了话茬。原因无他,因为五个阿哥开始谈起喀尔喀蒙古诸部连续两年召开的枯冷白齐尔盟会的事。
可以说这场盟会给了噶尔丹理由,他借口声讨枯冷白齐尔盟会上,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不尊敬达赖喇嘛使者之举,率军3万,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游牧地区。由于发动战争之前,噶尔丹曾秘密派遣了千余名喇嘛作内应,土谢图汗仓促迎战,又遭敌人里应外合,初战即失利。然后,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两部,大肆掠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牧地,致使喀尔喀蒙古诸部蒙受空前浩劫,举部内迁。
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可以说产生了很严重的后果。首先当时,喀尔喀蒙古正在与俄国交锋,噶尔丹此举无疑是背后偷袭,使喀尔喀蒙古陷入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地位,其次噶尔丹占领漠北后,参加尼布楚谈判的清朝使团不得不中途撤回,影响了大清政府在谈判中的实力地位,使清廷作出在谈判中对俄国作重大让步的决策。自此之后,噶尔丹算是正式的与大清对上,开始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战争。
如胤礽四人记忆中的那样,噶尔丹之战在康熙罢黜纳兰明珠之后正式爆发。七月初,康熙派一等侍卫阿南达、喇嘛商南多尔济等携敕往噶尔丹,命其罢兵。后又命安亲王岳乐,简亲王雅布各率包衣兵五百人赴苏尼特部汛界驻防;调阿坝哈纳班第戴青、车陵戴青派兵防护哲布尊丹巴,并往瀚海戍防。
当月十四日,得知噶尔丹兵已至呼伦贝尔地方,康熙帝命盛京兵一千名,会合科尔沁部兵1万,于指定地区布防。八月,噶尔丹由呼伦贝尔撤走,清廷遂命科尔沁兵还部。初三日,土谢图汗与噶尔丹相遇于鄂罗会诺尔,鏖战3日,土谢图汗大败,越沙漠奔至哲布尊丹巴处。
康熙下令命苏尼特、四子部落出兵两千余人,驻于边讯要地;命归化城兵一千待调遣。九月,噶尔丹分兵三路,沿途劫掠,拟集中进攻苏尼特边哨爱必汗喀喇鄂博之地。康熙帝调京城八旗兵两百名,火器营兵一千名,大同、宣府两镇绿旗营兵各干名,以镇国公苏努统领,预备侯旨;命随同围猎之八旗兵两百名,由都统诺敏、彭春等率往安亲王岳乐军前。随后,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车臣汗乌默客等相继来归。
第134章
塞外交战正酣之时,京师地段已至年关。康熙由于忧心塞外战事的缘故,直到腊月二十八日才开始封御笔,不再处理国事。不过由于康熙二十八年算是个多事之秋,因治河事宜再次出现疏漏,康熙决定第二次南巡,亲作勘察,并兼观览民情,周知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