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还在世时,就与亲信乃至子嗣们讲过,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可能付之于大任,因而曹操至死都不曾重用司马懿。
曹操临死前,特意嘱咐曹丕不可重用司马懿,曹丕临死前又将这个嘱托传给了曹叡。
这些曹魏宫廷秘闻,司马懿应该都知道。即使他不知道,也能从自己五十多岁才被曹叡重用,任命为雍凉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的举动中推测出来——每一个曹魏皇帝都在防着他。
这才是他最大的敌人。
但是与曹操不同的是,曹丕和曹睿都没有曹操那般雄才大略和军事才能,他们只在某一方面接近了曹操。尤其是在曹叡执政期间,经常遭遇对蜀吴作战的大败。不得已,只好司马懿出山挽救危局。
司马懿旋即使用“严守不战”的策略,将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也结束了与诸葛长达四年的对决,以赢家姿态返回曹魏朝堂。
诸葛亮死了以后,蜀汉已经无人能和司马懿的智谋相提并论,而司马懿并没有乘胜追击攻蜀,并且终生都没有攻蜀,而是将眼光放到了魏国内部。
他知道诸葛亮一死,他在魏国就存在的价值就大大减少了,所以他必须低调低调在低调,尽快培植党羽和力量,暗地里控制“魏国”,若不然,则全家危矣。
古来功高震主者,不篡位则必死。
从种种情况来看,司马懿其实才是最厉害的角色,他的处境要比诸葛亮凶险太多了。身处内忧外患,还能外御强敌,内营关系,身处波涛中却游刃有余。这种化解政治困局的能力,远比打仗难的多。
韩信和陆逊的下场就最能说明这一点,韩信和陆逊是两个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白痴。所以都被君王活活逼死。
马谡可不想有朝一日,自己也是这种下场。
一个不想篡位的人,该如何避过功高震主的杀机呢?古人通常都是通过自污来释君王之疑,譬如萧何就通过故意贪财让刘邦放心。
马谡想了想,觉得适合自己的自污手段,恐怕就只有好色这一条了。
而好色,本身也是他的缺点之一。
正沉吟间,忽然脸上一麻,紧接着密密麻麻的冰凌子铺天盖地砸下来。
众人呼啦一下作鸟兽散,捂着脑袋跑回帐篷。
山下正在激斗的双方被这突如其来的天降冰雹给砸懵了。
刚刚反败为胜,大占优势的魏军主将秦朗一脸郁闷,另一个主将田豫也是恨恨的挥了挥刀,下令全军退到东面隘口扎营。
热闹了大半天的战场,逐渐归于沉寂。
满天冰雹砸下,天地一片苍茫。
好在应对的及时,魏军在寒流之下伤亡极小。
翌日,天还没亮,天空中便淅淅沥沥下起了雨。随着时间推移,雨越下越大,逐渐演变成瓢泼之势。
两支魏军悉数被困于山谷之中,前进不得,后退不能。
鲜卑人则舒舒服服躲石城之内,养精蓄锐,等待着雨停之后,给魏军来一次毁灭式打击。
此时此刻,包括双方主帅在内,都认为大雨很快就会过去,都在耐心等待着大雨结束,再分胜负。
……
七日后。
关中,五丈原,蜀军大本营。
诸葛亮望着面前一套华丽的女装,沉吟连连。
这次是蜀军第四次占据五丈原,也是诸葛亮第二次率军驻扎在五丈原,占据五丈原的过程很轻松,几乎没费吹灰之力。
也许是司马懿认为蜀军占据了五丈原等于自缚手脚,也许是司马懿疏忽,一直以来。斜谷出口乃至五丈原的防御强度都很一般。
而之前蜀军三次占据五丈原后,最终都没能捞到一城一地好处,这更加佐证了司马懿的观点。
所以,司马懿将十五万主力兵马分成了两道,一部由儿子司马师统领,驻守萧关,抵御陇右来犯的赵云;另一部分由他亲领,与诸葛亮对峙于五丈原。
另外,司马懿还令郝昭驻守陈仓、兼顾渭水道的防御;夏侯霸守眉县,兼顾长安方向的防御;牛金驻北原,兼顾萧关方面的防御。整个关中地区,被他经营的如铁桶一般。
其所有策略,浓缩为一个字就是“守”。
诸葛亮对这种策略头痛不已,毫无办法,屡次挑战无果后,每天都忧心忡忡思虑对策到深夜。
尽管蜀军的装备较之以前更好,但真冒着战损比对方更大的结果去强攻,却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别的不说,蜀汉这二十万兵马一旦打完了,那就真的是打完了,短时间内很难再凑出如此一支强大的军队。而魏军在关中的十五万兵马打完了,全国其他地方还至少有二三十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