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蒙古入主中原的元朝和长达276年的明代却仅一人,
就是满族主政的清代飞白书家也为数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我们不妨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以及史学中去寻找一些答案。
(一)“飞白书”兴盛原因
1、特殊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新奇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某种新鲜事物出现时,
它必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进而使人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飞白书”丝丝露白、笔道清晰、翻转明显的特点,有既不同古也不同今的强烈个性。
其鲜明的趣味性让它产生了强烈的新奇感,自然就会使人们去欣赏它,
进而乐于竞相在游戏中愉快地去创造它。
这是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内因之一,它是“飞白书”长期盛传的主观原因。
2、帝王爱好,上行下效封建时代的帝王,在人们眼里是一国之君,
万物之尊。因而,其好恶不仅可以左右历史的发展方向,
就连文艺潮流也会因之而受影响。《新唐书》记载,唐太宗作了一首并不高明的宫体诗,
欲叫虞世南和之,但被拒绝了。
当时,忠直博学的虞世南说“圣作诚工,但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原因就是“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就是这种客观影响,加上人们邀功请赏,讨好上司的功利意识的驱动,
就会有人投帝王所好,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
“飞白书”自汉发轫,三国就有魏文帝曹丕偶尔染指,隋炀帝也好此书,
其后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及武后、晋阳公主都倾心飞白,
时至宋代又有太宗、仁宗、仁宗皇后等游心于此。
因此,在此期间“飞白书”得到空前发展,实属正常。
3、文人咏颂,传之遂广
榜样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名人效应自来就不可低估。
在研究“飞白书”时,笔者发现“飞白书”不仅在宫廷和书坛流行,
其影响已经辐射到当时的文学界和美术界,
并且,有不少着名的文学大家为之吟诗作赋,给予高度评价。
如西晋的刘劭曾作《飞白势》,南朝鲍照有《飞白书势铭》
,南齐纪僧猛作《飞白赋》、三国吴人张弘写过《飞白序势》、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附《飞白赞》一首,
唐代诗人岑文本有《奉述飞白书势》律诗一首,欧阳修作过《仁宗御书飞白记》一篇,
苏东坡有《文与可飞白赞》……这些诗词文赋,虽文体不一,
但皆极尽赋、比、兴之能事,极力描绘飞白之美。
以上作者皆是当时的文化名人,其影响必然宽泛而深远。
就这样,他们的吟咏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飞白书”的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