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水患已消,采石场那边的水泥很快便能开始投入生产。若是顺利,只需再过半月便能见到收益,弥补州库的亏空。
等到州府的财政丰盈起来,便有钱兴修水利、改良水土……
总之,前途还是比较光明的。
这几日,谢虞琛主要忙碌的便是杜仲林地开辟一事。
许多灾民都被雇佣到林地去,为杜仲树的移植做着前期准备。
汪淳的消息也快马加鞭地送往了秦岭一带。一千亩的杜仲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起码要分好几批送达。
除了汪淳联系的那几队和他相熟的商队以外,许多消息灵敏的本地商客也组织了人马进山开挖树苗。
反正除了和汪淳签订协议的那部分以外,谢虞琛又没说必须得是哪家商队送来的树苗才行。大家凭本事抢饭吃,自然是先到先得。
这种竞争环境下,就连拿到白纸黑字协定的商队都有些着急,生怕那些人到得比他们早。
到时候东山州那边缺不缺杜仲树苗还是其次,万一惹了巫神大人不满,他们以后可别想在南诏做生意了。
这一来一去,各个商队更是码足了劲儿开挖树苗。日夜兼程地赶路不说,还有人把心思放在树苗的成活率上。
树根上的土,往多了带!
遮阳的深色篷布,往厚了码!
就连给树苗身上洒水,都一个比一个勤快。
这样疯狂的竞争,结果就是谢虞琛不仅提前半个月就迎来了商贾的车马,上面运送着的杜仲树苗看起来也还是生机勃勃的模样。
移植的成活率应该不会低,谢虞琛心中确信。
就在以关泰初为首的大小官员翘首以盼的杜仲树苗运来前,采石场那边的生产也步入了正轨。
生产出来的水泥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人们热切的欢迎。
最先用上水泥的,是距离东山州往北十几里外溪阳县的几户人家。
溪阳县所处的偏高,倒是没受到水位上涨的影响。
最开始溪阳县的人还在担心东山州治理不利,会有流民逃难到他们这里。观望了数日后,发现并没有从南面逃来的难民,城中百姓才舒了口气。
倒不是他们冷血无情,主要是这种大批的流民他们也没地方安置。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发生类似哄抢粮仓一类的恶性事件。
万幸东山州府把水患处理得很好,流民也都安置妥了。
但溪阳县虽然没有等到来自东山州的百姓,却迎来了挑着担子的脚夫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