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历史在这里沉思完整版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正因为这样,直到1995年4月10日陈云去世之后,我才从上海飞往北京,在中南海采访他的夫人于若木。

我在1978年曾访问过她。当时,她很认真地答复我的问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一回,在采访中,她又是以极为认真的态度,回答我的问题。每当回答完一个问题,她总是问我:“你还有什么问题?”由于我事先草拟了采访提纲,也就一个一个问题问,她逐一给予答复。由于她过去几乎从不对外谈陈云,也几乎不谈她自己的身世,这样,她这次对我所谈的许多内容,成了“独家新闻”。我很感谢她的鼎力支持。采访非常顺利。我除了把她的珍贵回忆写入《陈云之路》一书中之外,还写了两万多字的专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在中南海的采访(2)

我用电脑写完专访初稿,航寄于若木审阅。

1995年7月13日傍晚,我接到于若木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文章已经收到,翌日她要去北戴河,可以带到那里看。不过,要到7月18日回北京才能寄出。

我在7月21日收到她的来信和修改过的文稿。我看了一下她的信,果真是18日从北京寄出的。

她改得很仔细。有的细节,经她补充后,非常生动。

比如,文章中写及,陈云在家中总是喊她“陆华”──她原名于陆华。她则补充了一笔,说她在给陈云写信时,称他“云兄”。

又如,初稿中提及,她生了大女儿,“陈云为女儿取名陈伟力”。她改成“于若木为女儿取名陈伟力”。她补充了一句:“儿子的名字为陈云所取,女儿的名字则为于若木所取。”他们家这样的“取名规则”,鲜为人知。这样,我后来再度去京,在7月17日又请她详细谈了陈云和她给孩子取名的经过,“挖”出了许多新的故事。

再如,初稿中提及,陈云不记日记。于若木补充了这么几句:“但每天气象他都记录,每天生活起居也作记录,大便的时间,量的多少都记。”这又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反映出陈云的细心。

于若木连初稿中的用词,她都很细心加以斟酌:

文章中写及陈云生活“简朴”,她改为“俭朴”;

写及她父亲“主办”山东第一师范,她改为“创办”;

写及去年春节陈云在荧屏上亮相,“海外舆论普遍认为陈云健康情况良好”,她把“海外”改为“海内外”……

这些一字之易,显得更为准确,也表露出她的认真。

她是营养学家,连医学名词都帮我改正。

比如,文章中提及陈云晚年患吸入性肺炎,大夫不得不使用抗菌素杀菌,可是这么一来,把肠内有益的“双曲杆菌”也杀死了,减弱了消化力。她把“双曲杆菌”改为“双歧杆菌”。

又如,文章中写及陈云晚年从喝牛奶改为喝豆浆,“这主要是考虑到豆浆的胆固醇低,更适宜于老年人饮用”。她把“胆固醇低”改成“无胆固醇”。

这些科学方面的改动,充分表明她对自然科学的熟悉。

她送给我三封很珍贵的信的复印件,并同意在文中加以引用。这三封信是陈云去世后,才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这三封信,是陈云、她和她的妹妹在1939年从延安寄给正在英国伦敦的她的大哥于道泉。不知是什么原因,居然流落到北京的集邮市场。幸亏被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发现,买下了三封信,送给了于若木。由于于若木的帮助,使我有幸得以首次公开披露了这三封信。

1995年8月8日,我又对她进行补充采访。她回答了我一批新的问题。内中,她谈到一些文章,由于已是好几年前发表的,她怕我查找费事,后来就复印寄我。

我很感谢于若木的热情帮助,使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采访。

在我向于若木告别时,她赠我一枚陈云侧面浮雕铜像,作为纪念。这是陈云去世之后,为陈云九十诞辰而制作的。在铜像背面,刻着陈云所写的九个字,亦即陈云的座右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陈云之路》经过*中央文献研究室审读通过,于2000年1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5年,《陈云之路》经过修改、补充,再度报*中央文献研究室审读通过,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

为梁实秋编情书选(1)

一部厚厚的五十万字的《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印着“叶永烈编选”,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这本书在台湾引起注意。台湾的评论说,这些情书原本应由台湾出版,怎么反而由一位大陆作家加以编选,先在大陆出版,再“引进”台湾?由此可见,这位大陆作家的眼光是何等的敏锐……

其实,我能够为梁实秋编情书选,纯属偶然。

我跟梁夫人原本素昧平生。

记得,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先生病故于台北。那时,我正在上海图书馆港台阅览室查阅资料。管理员姚先生跟我说:“这几天,台湾报纸大量发表纪念梁实秋逝世的文章,你要看看吗?”他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借阅那几天台湾各种报纸,并把关于梁实秋的纪念文章都复印下来。

回家后,我仔细研读了这些文章,使我转变了对于梁实秋的看法。

然而,看了台湾诸多纪念梁实秋的文章,使我对梁实秋有了真实的了解。我从那些文章中得知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在北京,1988年3月,我到北京对她进行采访。她曾去美国看望过父亲梁实秋(有一段时间梁实秋客居美国西雅图),谈了关于梁实秋鲜为人知的许多情况,也谈到她的生母在美国死于意外事故以及梁实秋在台北续娶韩菁清的经过。

我写出报告文学《梁实秋的梦》,记述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对于故土的浓浓的思恋之情以及他的晚年生活。这篇报告文学在1988年第六期《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并获得“中国潮”报告文学奖。

我把《梁实秋的梦》,寄给了在台北的韩菁清。

韩菁清的地址,是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告诉我的,不会有错。但是,信寄出之后,一年多没有回音。

我想,也许是这封寄自大陆、鼓鼓囊囊的信(信中装着《梁实秋的梦》发表稿),被台湾有关部门没收了;也可能是韩菁清不喜欢这篇作品,也就不予置理。

1990年元旦刚过——1月2日,夜九时,忽然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女声:“你是叶永烈先生吗?”她把“永”字,念成“允”声。

她说,她就是韩菁清,现住在上海衡山宾馆。她问我有没有空,能否马上过来一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