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范围之外的,属外地人,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加入上片或下片。
输赢以及挣得的彩头,是按方位来说的。因此,只要来参加的人,基本上还是按自己家所处的位置加入相应的队伍。在哪头都是拔,在自己家这头,真要赢了,自己出力,图得吉利,也挺好的。
从远处来的人,常常就在临潭县城里的亲戚朋友家过这三天。
白天一起过节一起吃喝,是亲朋好友。晚上拔河时,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又是各不相让的对手。拔河结束后,又一起喝酒打牌,全然一家人的感觉。
有没有人破坏这规矩呢?还真的有。恋爱中的小伙子,常有“背叛”之举。女朋友一要求,有的还是主动请战,便离开了自家所在的队伍,去了女方家那头。人常说,恋爱中的男人智商为零,没有自己的立场,以女朋友的立场为准。在别处在别的事上,会不会这样不得而知,但在临潭拔河时,时常会这样。对此,有些人解释说,唉,人家把养了那么多年的女娃送来了,而且以后只能在咱们这片了,现在帮上几回,该的。看来,这也成了默认的规矩之外的规矩。
这是两片区域的全员对决。胜负,不仅关乎参赛者,还关乎参赛者身后的所有亲朋好友。他们在为自己战斗,也在为家人朋友战斗。观战的人,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加入。这就有意思了。刚才还在那儿袖手旁观,下一秒就撸起袖子上阵;刚才是啦啦队中的一员,现在在别人的助威声中上阵拼杀。有些人刚赶到现场,直接拨开人群加入。胜负还在你来我往之时,参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从一开始的看的人多,发展到后来的参加比赛的人多。只要输赢未定,支援者便源源不断。
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赛场上的形势常常风云突变。人们通常都喜欢帮助弱者,在这里也是这样。看着自己这一片的形势占优,大家按兵不动,把力气花在喊叫上,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每当这时候,整条街真的沸腾了。兴奋、纵情、狂野,不同的声音都进入声嘶力竭的高潮,震耳欲聋,可破天,能撼地。看着自己这片弱了,快,上,上,一帮人拥上去,瞬间便能逆转败势。人多绳子短了,那就轮番上阵。一个小伙子冲着中年男子喊:你行不行了?不行我来换你。中年男子不回应,连看都不看小伙子。小伙子急了,但实在是挤不进、抓不住绳,干脆抱住中年男子的腰,以间接的方式参战。许多孩子一看这方法不错,还好玩,便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那样,一个抱一个,连成长队。就这样,娃娃们加入成人行列,使出吃奶的力气。实在挤不进的大人们,有的拿出预先准备的绳子,像“一连二连”那样不断延伸抓手。有了多出的绳子,这些侧生的旁枝,如同龙舟上划动的桨,增加了比赛的可看性,也提升了比赛的激烈程度。
比赛连着三天,每晚三局。每晚胜的一方,第一时间并不是欢庆胜利,而是先把失败一方的绳子扔到附近的河岸边。这是对败者的再次打击,甚至含有嘲弄的成分,目的是试图灭掉其志气。然后,把自己的龙头扎上红绸布高高举起,在大街上,在人群中,不停地跑动,不停地炫耀。是庆贺,共享胜利之乐,也是憧憬新年的好运气。他们脸上写满了胜利者的豪情,昂首阔步,欢呼声极为夸张。失败者,情绪低落,但不灰心。次日把绳子捡回来,并四处奔走,动员更多的人扩充队伍,力振雄风,重装上阵,把好运夺回来。
六
胜负,大家很关注,可到了现场,那紧张的氛围中,还有纵情的狂欢。从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临潭人过元宵节,足足过了三天。从比赛还在准备阶段,一直到比赛结束,在巷子里,城边的小街、河边,烟花爆竹放个不停。尤其是人们那撼天动地的呐喊声、欢呼声与爆竹声合在一起,不仅点燃了参赛者的激情,也点燃了节日的激情。
那些站在绳子上的指挥者,多数时候,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前面的指挥信号,认真地传递下去。但他们不会放弃这绝好的表演机会,把绳子视为难得的舞台,应和着绳子晃动的节奏、幅度,以腰为轴,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表情夸张地制造要摔倒的假象。边上还真有人会上他们的当,伸手要扶,他们一下子又倒向另一边,惹得对面的人也吓得不轻。他们站直了身子,朝大家伙笑笑,有感激,更多的是恶作剧得逞的快意。他们既是称职的指挥者,又是独特的绳上表演者。许多孩子把绳子当作玩具,攀上跳下,钻来钻去,再者就挂在绳子上晃来晃去。更有甚者,也站到绳子上学指挥者的动作。不认真模仿,而是搞怪,做鬼脸,只学人家做错的动作,学人家一不小心出的洋相。这里是他们的游乐场,天生的表演欲在这里放飞。
以前,用于拔河的不是钢绳,而是麻绳,偶尔有被拉断的时候。现在里面包上钢缆,绳子不会断了,但龙口偶尔也会滑杠而脱。这下好了,连手们在手忙脚乱地接龙口接绳子,参赛的许多人抱着绳子在那儿说笑聊天。有的人干脆抱着绳子坐下来,吃点心嗑瓜子。那边开始拔了,这些人又嘻嘻哈哈归队。瞧那模样,不像是参加拔河的,倒和逛街的差不多。
参赛的人奋力相抗,观战的人最爱近距离看热闹。瞧,那人的动作太滑稽;看,那人的脸都变形了。个个凑上前看,毫无顾忌地评点一番。有的老人腿脚不得劲,自己上不了场,就在一旁做起现场教练。他不管别人听不听,按不按他教的现学现“卖”,只是不停地说啊说。女朋友就在男友边上喊加油,有的趁这机会还秀恩爱,把糖喂进男友嘴里,装模作样用手绢为他擦汗。周围的人,起哄一笑。这女孩也不害羞,反而做得更自然。其他地方的拔河,虽然观众不可干扰参赛者,但几乎贴着看比赛,也是正常的。拔河之所以受大家欢迎,观众可以如此近距离地观赏,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很少有其他像拔河这样的比赛,观众不花一分钱,还可以进入赛场的核心地带,几乎挨着参赛者感受比赛。
这时候的拔河场,也是众人相聚之地。遇到熟人,聊上几句。
有的是见到熟人在拔河,便挤进去一起拔,边拔边拉家常。说是拔,其实也就是手扶绳子,身倚着绳子,心思基本上用在谈天说地上。有的正在拔河呢,瞧见了熟人,离开队伍说说话抽支烟,再回去参赛。那熟人干什么,就不好说了。可能和他一起拔,可能还是当观众,也可能跑过对面,刚刚还聊得很热乎的两个人,立马成了对手。那些姑娘家,三五成群,说是看比赛,其实净挑顺眼的小伙子瞅。彼此间咬耳朵悄悄地说些别人听不到的话,脸上的笑,在快乐中糅进了羞涩。更有些人,把拔河场当作了相亲地。有的男女,就是来相亲的,这地方的热闹,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有的姑娘经媒人指认,那小伙子在那儿拔河呢,事先媒人也告诉小伙子,今晚给他介绍的姑娘会悄悄地观察他。媒人让小伙子知道有姑娘会看着他,而且在现场会想办法让他知道是哪个姑娘。可她跟姑娘说时,便成了尽管大胆看,那小伙子不知道你会来,更不可能知道人群中哪个是你。这是媒人故意在帮小伙子。蒙在鼓里的姑娘,放心大胆地看小伙子,以为小伙子啥都不知道。而小伙子高兴着呢,明明自己在有意表现自己,姑娘还以为是他自然本色。还有,他看到的姑娘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自然本色。每年的拔河,都有男女在此相识,后来相知相爱,最后成了一家子。
七
在临潭,拔河已成重要的民俗活动,令人惊讶的是,其独有的形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一直保持了原汁原味。这当是乡愁的力量,也是多民族心灵的契合之力。
《洮州厅志》对临潭拔河是这样记载的:“长绳一条,连小绳数十,千百人挽两头,分朋牵扯之。其俗在西门外河滩,以大麻绳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大绳之末,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首及力扯之。老幼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以西城门为界,上下齐扯,凡家居上者,上扯;家居下者,则下扯。胜者踊跃欢呼,负者亦颇为失意。其说以为扯绳之胜负,即以占年岁之丰歉。”
近些年,出于旅游的考虑,也为了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将“扯绳”改名为“万人拔河”。2001年2月7日,洮州元宵节“万人拔河”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堪称世界之最。2008年临潭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评为首个“中国拔河之乡”。
2021年,在荣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也是称“万人拔河”。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习惯和喜欢“扯绳”
这一称呼。听他们口中的“扯绳”,那么自然、亲切,似乎就是自个儿的家常事。
早在唐朝就已定名的拔河,相信明代从江淮而来的兵士一定知道,而且他们所带来的拔河,忠实地维护了远古的精华,以及民间赋予拔河的寓意。
我在临潭参与组织过一次拔河比赛。这与临潭传统的拔河不一样,而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拔河。一根绳子,两边的人数均等。我是裁判。说拔河,是出自我口。这样的拔河,当地人也称扯绳。事实上,只要是拔河,临潭人都唤作扯绳。
那天是临潭宗教人士的一次户外活动,参加的有汉传佛教的方丈和僧人、藏传佛教的活佛和喇嘛、伊斯兰教的阿訇以及道教的道长等。从他们的穿着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当然,还有我这位裁判,算是比较正式的比赛。扯绳时,各个教派的人士混合组队,要分出名次,还有奖品。在此前的活动中,比如植树,比如座谈,大家都是以教派为别聚在一起来,极少与本教派之外的人交流,每个人都神情淡然,大有超俗之相。但这次拔河不同,组好队后,原本比较拘谨的他们,为了比赛,开始讨论人员的排位,并讨论战术。
哨音一响,他们空前团结。我一看就知道,他们并没有在意胜负,因为他们并没有全力以赴。无论输赢,他们都很开心。输了的一方,看到绳子松掉后,对方有几个倒地,比赢的一方还快活。每个回合的间隙,再看他们,笑容绽放了,表情丰富了。如果忽视他们的着装,真的会以为这就是寻常人之间的相聚。
其间,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众人争相让他加入自己的队伍。估计小男孩平常见到的僧人都是不苟言笑的,现在看到他们个个和颜悦色,有点不知所措了,站在那儿发蒙。因为此前说过,队伍的人数要对等,小男孩要是加入哪个队,这个队就要减一人。
一位领头的喇嘛热情地将小男孩拉到了自己这一队后,冲对面的队喊:他在我们这儿扯,你们在我们队挑一个去,随便挑,哪个都行。对面的阿訇耍起了玩笑,冲着这喇嘛高声喊道:不挑了,就你,就你!这喇嘛愣了愣,把小男孩拉到了他领头的这位置。他说:行,只要这娃和我们一起拔,我在哪都行。我吹了开始的哨音,小男孩闻声便很用劲地开拔,稚嫩的脸上,时而五官快挤到一块儿了,时而嘴咧得老大。那喇嘛哪是在拔河,纯粹一个看表演的主儿。他双手是抓着绳子,但根本没用劲,看着小男孩,冲着小男孩乐。其他人一看,也都不认真拔了。这一局,小男孩所在的队居然赢了。小男孩不紧张了,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也享受着僧人们围住他说笑的感觉。
整个比赛时间不长,但结束后,我明显感觉到,他们相互间的交流多了,关系一下子近了许多。扯绳,扯出了他们隐伏的性情,扯出了他们回到生活本身的亲和,我看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这场拔河前,这是我不可能看到的。后来,我再去寺庙见到他们时,总是很恍惚,眼前的他们,真是拔河场上见过的他们吗?
八
拔河脱胎于军事训练,自然火药味极浓。一个“拔”字,足见其生猛。拔河的拔,力字当头,硬生生像拔葱一样把对方连人带绳拔过来,强调的是对抗。拔河比赛,是以分出胜负为主的娱乐活动。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今日之拔河,看重的是两队对垒的气壮山河。“扯”,力道明显弱了,多了许多你来我往的互动意味。扯绳,是以娱乐为主的比赛,以绳为引,牵动众生的真性情,活泛日常生活之下的欢乐。临潭拔河,多在万人以上,最多的时候超过10万人。如此浩大的阵势,拔河人却是神清气爽、欣然自得。这正得益于大家丢了“拔”的决绝,以“扯”为贵。这也是临潭人的豪爽,不计得失,只求共乐。
在临潭,聊起扯绳,总有说不完的话。我初到临潭时,担心遇上人时搭不上话茬。在陌生的地方,遇上陌生的人,能把话头聊到人家心坎上,不仅可以化解尴尬,还可以快速与他熟悉起来。有朋友给我出主意,就说说扯绳的事。我说:我对扯绳不了解啊,会露馅的。朋友说:没事的,你只需像扯线头一样扯出扯绳的话,大家伙都能接上话。你不需要懂,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给你说扯绳中的事。这些事多着呢,说不完的。后来,我一试,果然如此。只要提到扯绳,甭管谁,都是神采飞扬。我只要附和几句,对方就能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就像高超的说书人。
临潭,素有江淮遗风之说。600多年前来到高原的江淮风,绵延至今,葆有鲜活之气,融入人们过日子的一呼一吸里。扯绳,更是成为元宵节的必备程式之一。这些年,万人拔河,已然成为临潭人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说临潭,必会谈及万人拔河。用临潭人的话说,和外地人扯扯扯绳的事,心里美着呢。
各种文化相生相长,就像一根绳子一样,彼此缠绕,共为一体。万人拔河,在临潭得到最本真的传承。而一个最具方言特色的“扯”字,似乎在寓示多民族间的血浓于水,再扯也扯不开。
有一天,我专门到仓库看了看这让临潭人扯出自豪、幸福和狂欢的绳子。绳子就盘在屋里一角的窗户下。窗户上的古典镂空木窗精巧而含蓄,糊以宣纸,泻进的阳光洒落于绳子上,如梦似幻。虽内有钢缆,但因麻绳包得很严实,目之所及,就是粗大的麻绳。淡淡的灰尘,让麻绳上的磨损起毛处、汗渍浸染处更显得沧桑,并透出幽幽的神秘。
看得出,回绳的人,盘绳时很有心。我的眼前,一条龙盘坐着,龙头高昂。以静止的方式收藏无数的动感瞬间,以沉默的方式讲述人间的喧闹。这龙,让许多古老的传说和逝去的岁月,来到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