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时值三伏天的中伏,天热得要命。你看,关中已连续一周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气温高达三十八摄氏度以上,真是百里清蒸,千里红烧,关中上下,热浪滔滔。这样的气温使人焦躁不安、心烦意乱,真想逃进大山,寻一处清幽,捧一掬溪水,折一枝山花,享受片刻的凉爽悠闲!
正在我心中幻想逃离高温、逃离焦虑的时候,我们民盟的领导打来电话,说要组织盟友们进山消暑,大家顺便聚会聊天,以增进我们的革命友谊,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提升我们的革命斗志。这真是太好了!
于是,8月2日早上七点,我们在校门口集合,登上了旅游大巴,开始我们的一日游。我们的目的地是旬邑的唐家大院和铜川的薛家寨。
第一站
因为放暑假已有二十多天了,我和盟友们算是多日未见,甚是想念。
再加上,校园开阔,分年级管理,一个年级一个阁(楼),很多盟友平日里难得相见,甚至难觅其踪。所以,我们都很珍惜今日相聚的机会,也就不难理解大家见面时的热情寒暄,上车时的叽叽喳喳,行车中的玩笑调侃了。我们的大巴驰行在宽阔的咸旬高速上,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于十点半左右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旬邑的唐家大院。
下了车,一股山风吹来,为我们送来一丝凉意。下了车,我极目四望,远处绿山叠嶂,沟壑纵横,还可见崖畔上当地人过去住的土窑。近处,村舍人家,庄稼茂盛,玉米长势喜人!虽然这是一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但和别的热门景点人满为患、车堵难行的场面相比,这里冷清得多,游人星星点点,停车方便自由。我的心里在想,这破地方,值得看吗?
走近一看,我们看到一大幢房子,门楼高大雄伟,有精细的砖雕装饰,大门古朴庄重,门口砌有一对门墩,上面有一对小狮子,刻有讲究的石艺雕刻,更人性化是门口还置放了一对长条石凳,平滑结实。站在门口,或坐在石凳上,视野开阔,绿意满目,凉风习习,好一幅山水画!我们真想归隐不归!没办法啊,臭美的我们或立在唐家门口,或手抚门墩,或坐于石凳,拍照留念,想象唐家曾经的风光。
然后,我们迫不及待,买票进入,唐家真是庭院深深啊!唐家的历史引人入胜。
唐家大院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至于唐家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的,现已无从考证,但其家族在清初便很有声望,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他们财大势大,名扬西陲,商号曾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等十三省五十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嘉庆年间,唐家不过六十口人,就有仆人丫鬟一百六十五人,还备有鹦歌轿(相当于现在的红旗轿车)六十六辆,“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好不威风。
据记载,唐家大院从1825年开始修建,于1886年基本告一段落。共建有院落八十七个,房舍两千七百多间,雕梁画栋。现存的唐家大院,仅是其全部房舍的冰山一角,但它依然反映着唐家的辉煌和大院的恢宏,屋顶脊卧兽飞,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精巧细腻,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宇轩昂,堪称艺术佳作。除此之外,唐家大院第四代传人唐廷铨之墓,更是精心构筑,墓前有三门四柱五楼式石牌楼一座,其由数百块石雕构成,每层均以飞檐重拱连接,三道门各书石刻楹联和横额,四根石柱及各层横梁前后及其两侧还雕有神态逼真的立体罗汉十八尊及楹联、匾额等,还有石旗杆一对,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整个牌楼构思奇巧,做工精细,富丽堂皇。
不幸的是,这个曾经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地主家族,明末清初时,在极尽奢华与挥霍中,家道中落,走向衰败,更为不幸的是,大院后又遭到极大破坏。
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家大院的旧日风华尚存,只是,八十七院仅剩下了几间……它们孤单单地立在阳光下,拖着寂寥的长影,伴着青苔,往更远的时空张望……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是浪花,沉下的却永远是泥沙。徜徉在这深宅大院中,抚摸老墙,感受这古宅大院精雕细刻的百年历史,从游人驻足流连的目光里,流露出的是遐想、赞叹、感慨、回味,或许还有不尽的沉思吧。
在了解了唐家及唐家大院的历史渊源后,我不由陷入沉思。我想起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心中默唱着这首歌,感慨万千。
我们兴致勃勃,流连忘返。坐到车上的时候,我回看刚拍的照片,唐家大院的文化氛围也让我心折,梅兰竹菊、福禄寿喜、钓鱼图、求学图、着棋图、八骏图等预示着主人风雅高洁的品质。唐家大院里有好多匾额和对联,耐人寻味。无奈本人才疏学浅,一些繁体字不认识、看不懂。但我记下了一些认识的和值得玩味的,以鞭策自己并共享。
第二站
参观完唐家大院,已近中午十二点了,我们决定在照金吃午饭。于是,我们上车,向着照金进发!大巴在蜿蜒的山路上穿行,我打开车窗,任凉爽的山风吹拂脸庞,看满目的苍翠肆意流淌,好美啊!
在照金吃完午饭,做好休整之后,我们就从容出发了,因为薛家寨距此才五公里。远远地,我们就看到好几座山头,是青黑色的那种,我们正在纳闷,就听林老师讲解说,这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系指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简单说,山的颜色多呈红色或青褐色,形成的物质像土又不像土,像石又不像石。哦,我长知识了!
不一会儿,我们已到了薛家寨红色旅游景点的门口。下得车来,凉风扑面,溪流潺潺,虽是艳阳当空,但比家里凉爽多了。简短地拍照留念之后,我们准备上山。来此之前,我未做功课,不了解薛家寨为何地,也不知道要爬山,所以,在山下向别的行人打听时,游人遥指山顶红色处,并说山路陡峭,部分路段接近七十度,我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就对大家说,你们上山,我在山下转转,等着接应你们。大家不许,同路不舍伴嘛!幸好,因为盟员里有一个病号,我们决定走坡缓的另一条路。开始,我还可以,但走了一段路后,我和宙颂、欧霞落在了后面,我们气喘吁吁,浑身是汗。有好几次,我想放弃上山,但二位姐妹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又是递水,又是给吃的,鼓励我坚持,无限风光在险峰啊!就这样,走走停停,看看歇歇,我们终于上到了山顶。
大自然就是神奇!山顶地势平缓,树木郁郁葱葱,凉意阵阵,我们欢呼起来。我呢,此时此刻,真想铺一片席子,或系一个吊床,悠闲惬意地躺一会儿,摇一会儿!
慢慢悠悠地,我们到了薛家寨。看了介绍,我才真正了解了薛家寨的前世今生。
传说薛刚反唐时,曾屯兵于此,故而得名。这里石峰千仞,拔地而起,三面悬崖,人莫能攀,仅西北和土儿梁山岭相连,可直通桥山主脉。
寨子灌木丛生,十分隐蔽,登上悬崖吊桥,再过两道石门,有天然石洞五窟:大者能容二三百人,小者可容数十人。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薛家寨后,这里就成为照金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是红军的后方基地。为了建设薛家寨,红军上寨后首先加固了前后哨门,并增筑碉堡,设岗放哨。又在石洞修了堞墙。同时在党家山、鸡儿架等处建立哨卡,周围布有地雷、滚石垒及战壕、暗道等防御工事。利用这里的四个天然岩洞修建了一至四号红军寨,自东南而西北依山势依次排列。一号寨南邻秀房沟,当年为陕甘游击队第一、第三支队驻地;二号红军寨为当年的红军医院和被服厂;三号红军寨是红军当年的军械厂,又称“兵工厂”或“修械所”;四号红军寨为陕甘特委驻地和供需仓库。
参观红军的几个寨子时,我们也惊叹,思索着这里的历史与未来、艰难与辉煌。的确如此,想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红军干部,为了穷人翻身得解放,带领红军和群众,在这样的险要环境,担惊受怕,吃苦耐劳,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用他们山一样的毅力,终于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能有今天的和平稳定生活,的确要感谢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啊!我们要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共筑我们的中国梦!
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议,忽然,天色暗了下来,抬头一看,乌云密布。不好,要下大雨了,赶紧下山!紧走慢走,狂风大作,山雨说来就来,雨点很大,大雨倾盆,我们的太阳伞都用作了雨伞,就这样,团结协作,互相照应,下得山来,除了头部,全身湿透,个个都成了落汤鸡!
真是风云莫测,世事无常啊!我们上山时的闷热,变成了此刻的透凉。
风依然很大,你看,地上的积水被风一吹,似乎能跑二三里!太可怕了!
正准备发车走时,发现两名盟友未归,赶紧打电话联系,电话打不通,车里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我们知道,那两位男士未带伞,而且,山上没有躲雨处!空气凝滞了好一会儿,林老师的电话响了,谢天谢地,是二位男士打来的,说他们快下来了,众人长舒一口气。好大一会儿后,我们看到两个“雨人”向车这边走来,手里居然有把伞,经问询,才知是好说硬泡,花一百元买来的!
清点完人数,林老师发话回家。坐在车里,衣服湿透了,但只能忍耐。大家谈论着今天的行程,有惊有险,有喜有忧,但总的来说,清凉消暑,美好甜蜜!长知识,难忘怀!
晚十点左右,回到咸阳,咸阳已是雨城,到处都堵车,到处都可以看海!原来,咸阳也下了特大暴雨!谢天谢地,我们安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