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裹了女儿身,沙场何以让须眉?只是,当挂帅出征,慷慨纵驰于疆场,冷月辉映银甲寒凉之际,女英雄可曾忆起熟悉的山水家乡?
由兵马俑向东,路过汉孝文帝未承大统时被封赐的代王府邸,越过周幽王当年被犬戎追杀又葬陵于斯的戏水沟,再用心目敬拜过扁鹊坟。沿大路向南边的骊山东岭而望,村舍隐约处,便是穆桂英当年扎寨练兵,演绎了神奇民间传说的穆柯寨了。
驱车上山,路弯曲折处,沟壑纵横,林木荫幽。出山的沟口,便筑坝成湖,成就了茫茫芦荡,鹭鸟白影翩翔。清澈水面上的天光云影,万象变幻,让人想到了范蠡携西施泛舟的那片湖景。黄土厚重的崖畔上,参天巍巍的古皂角,苍苍躯干上新绣了绿云,硕大粗糙的老鸹窝便安隐其中了。归巢的鸟儿,在蒙蒙绿色里鸣叫跳跃,似乎是不愿辜负这诱情的春光呢。
这儿的村庄大都以“坡”命名:南坡、刘坡、姚坡……屋舍依山,取位皆藏风聚气、向阳避阴。转过一个山弯,七八户人家的小村,也在村口路上适当处精心修建了照壁,仅顺应自然而择居,又慧思地巧安了改善风水的法门。村子上空,被身子如桶般粗的核桃、皂角、古槐荫笼着,明亮的春光便透过枝叶投射下
来,构成了一个亮丽幻境。
蓦地,听到了牛羊哞咩,青草味弥漫开来,还夹杂着炒菜
味,循香而去,便目见了炊烟袅袅。老人们在聚神玩古牌,孩童
在欢蹦捉迷藏,竟然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悠悠神态。
村外坡地里的麦子,已有一尺多高了。山风微拂,绿浪掀
涛。大片的洋槐、银杏、蜜桃、白杨长满了沟壑,满目葱绿的世
界,让人恍入梦幻之境。阳光下的秀林边上,有褐红的光在反
耀,近看,原来是香椿新芽。这儿的香椿,茎短叶嫩,肉厚香
馥,是出了名的山野特产呢。
若是有人问村史,老少都会自豪地跟你讲述穆桂英的文武
双全、貌若天仙。又会讲杨宗保为保大宋江山,只身上寨寻降龙
木、搬救兵抗辽,与穆桂英英雄相惜,革命爱情一块儿干,千古
神话美誉传。
末了,又一指山顶处:不信你看,古寨墙还在那儿呢。
山顶可瞰北面坡川的地方,果然有一四方土垣残基,应是古
寨址无疑。据说,穆桂英在此与父亲结束了筑寨自卫的看小家历
史,随了杨家将奔赴御敌一线征战卫国。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儿
从古至今,竟然还是一处文化传播的家园。
据传,北汉末年,北汉主刘钧便在这儿建了书院。当时,多
有京兆名士慕名而至,与隐士贤达坐而论道,著修文章。宋时,
定天王穆羽为院主。后于宋时,书院被毁。
现今,盛世更宜书华章。
有当地名贤邢德朝,在十多年前筹划打造文脉穆柯寨。他
身居省城,查阅大量史料,发壮举而重建了这座历史书院。这座
因地而名的“穆柯寨书院”,阔宅明园,棂阁修竹,环境幽雅。
又有霍松林、刘文西、骞国政、贾平凹、陈忠实、杨晓阳、雷珍民、吴三大、王西京、钟明善等数十位文化名人题词、书画润点,整个偌大书院便灵慧星耀、才情滋木了。
在这个春光大好的下午,我们沿了路牌指引,驱车顺蜿蜒山路而上时,便见了三五成群的驴友们下山。他们的手上,都提了一个印了“穆柯寨书院”的文化纸袋。原来,这是书院向游客免费赠阅的书刊提袋,里面有书院自己印发的四五本书画刊物呢。从众人口中谈论书院的话题中得知,邢德朝在文化界的声誉不小。十多年来,他为陕西策划了不少文化丛书和文化项目,将厚重的陕西文化打造成口碑,走向天南海北。大凡了解陕西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邢德朝的。
听着他们的欢语,看着他们的笑容,分享着他们的文化收获,只叫人觉得,这近于咫尺的山水,竟是隐逸了无尽的高远呢。
那么,就让我们于世俗杂务中,暂且抽了身子,融于这山水的文脉和灵慧的书院,用心去聚集那富有传奇故事的穆柯寨,去品味、融入并延续这儿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