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是现代生活中最微小不过的物件之一。
歌曲在磁带年代的主要载体先是录音机,再是随身听。读书时,好多同学以练习英语听力为由,用或威胁或撒娇的各种手段掩藏真实目的,换来了生平第一台walkman(索尼随身听)。有了这台便携录音机,听歌随时可地,耳机随之成了必备品。
科技更新日新月异,从随身听到MP3再到手机听歌软件,不过倏忽间,听歌渐渐成了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打开听歌软件,歌单会推送各种音乐风格供听众选择,大数据的引入则让人们刚刚点开软件,就被推送的歌单淹没。
有时候觉得这样似乎很好,又似乎很不好。
好多事情、好多情绪都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
我相信每个人在这音乐播放设备更新换代的几十年间,曾买过无数耳机。从贫穷的学生时代几块、十几块的地摊货到如今几千上万的高品质耳机(我在网上查到的最贵的耳机,价格竟然高达一百多万元!),这不起眼的物件见证了一个人从青春到中年的奋斗与成就。都说玩摄影穷三代,若有人对音乐品质的听感相当在意的话,玩音乐似乎也能穷三代。
玩物丧“志”,是否可作此解?
大多数人顶配的耳机止步于千元左右。我家有一部耳机,一千多元,在专卖店斟酌了很久之后才买回来的。不得不说,听各种声音从它里面传出来,就跟从自己大脑里传出来的一样,逼真、立体、优美,让人十分享受声音的美妙。不过这部耳机着实沉重——也许正是沉重,才让声音的表现如此美妙——便只能在家戴一戴,上不得街。用过几次后,对声音不再执着,也就搁置杂物筐了。美如天籁,听多了也觉腻烦,大抵人的心思都不过如此。
人心不足才是人之常情。
欲望是把双刃剑,可以驱使人向上,也可诱惑人堕落。各种书籍讲座,修身也好,去“执”也罢,无非是让人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的面目多不胜数,花里胡哨,可它终归是那个想要通过不断实现自我、征服世界、摆脱自然束缚以实现永生的渴欲。消费主义无非是将欲望无限放大并标价,暗示每个普通人:奋斗三年可以买几百块钱的耳机,奋斗十年可以买几千块钱的耳机,所以人的欲望是可以被满足的。消费主义看似给了每个普通人满足和实现的机会,然而不同价格区间的耳机,品质优劣自然不同,这也意味着一个人需要不断奋斗,才能获得通过物品标价满足的欲望,如此难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这个现象在当下有个时髦的名词:内卷。
某心理学公众号还加以发挥,定义了一个叫“内耗”
的名词。简言之,“内卷”是比对着别人“卷”,内耗是“自卷”。
反正,“卷”起来就是了。
疫情这三年纷纷扰扰。忙忙碌碌地跟着时代的大趋势,忙忙碌碌地跟着他人的节奏,仿佛只要不掉队,世界就会安然无恙,太阳照常升起。太阳永远都会照常升起,哪怕是阴雨天。可是当我被卷得身心俱疲时,除了无力感和挫败感充斥全身,别无光亮。在卷得如同花朵一样美丽的整体中,一个个自体变得越来越卑微渺小。自我的体魄被繁花似锦的物欲包裹,灵魂却陷入不断怀疑、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拖延的循环中,无法自拔。
疫情持续了三年,曾经以为安然的世界拨云见日,见得真貌。世事无常,渺小如你我,在灾难前的无助感较以往更加强烈。谁会关心一个具体生命的来去?谁会关心一个具体的人的内心经历?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没有人比自己更关心自己。除去物欲的嘈杂,停下“卷”着走的步伐,认认真真地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是单纯的欲望的满足,还是对一个小小梦想的追逐?前者在乎的是结果,会让人不自觉地跟着继续“卷”进去;后者在意的是过程,最终也许没有所谓的收获,但自己依然觉得人生值得。
人到四十,不惑之年,真该好好思考思考下半辈子的路要怎么走。
至于耳机,如今用的是一百来块钱的蓝牙耳机,只是已经很少戴着耳机听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