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苏州人才网官网入口 > §妇姑人人巧习针(第1页)

§妇姑人人巧习针(第1页)

有一天我们几个朋友突生想法,相约了,坐小船下乡行看,来到苏绣的故乡,从前说这一带是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针习。姑嫂对绣,母女同绷,都是很平常的景象,从前农家女做绣品除了向绣庄交货,还绣许多自己用的东西,在郊区吴县一带,乡间妇女一身穿着,可说是无一不绣。头上的包头巾,身上的衣服,腰间的竹裙,肚兜,脚穿的绣鞋,真是一身绣服。相传西施当年同吴王泛舟游湖,看到民间采菱女子于荷莲间嬉戏,莲荷遮顶,玉藕围身,非常好看,回去后就命宫女照此情景绣成藕荷腰兜和包巾,腰兜系于胸前,所以常常正中绣主花一枝,配以散化绿叶,苏州民间的刺绣据说就是源于此。清末民初的苏绣艺术大师沈寿就是吴县人,沈寿开创了苏绣中的仿真美术绣,她的名作《意大利皇后》在意大利都灵万国博览会获“世界最高级卓绝奖”,另一名作《耶稣像》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大奖。那么现在呢。在沈寿的故乡,民间的刺绣又是怎么一种状况呢。

小船一靠岸,我们就看到沿河的人家家家盖的新楼房,而且家家敞开着大门。我就近走进一家,一位二十六七岁的少妇正坐在门前,她的面前是一副绣绷,她正飞针走线绣着,我上前一看,绣的是一幅花鸟,那丝线真是细到无以复加,我不由赞叹了一声,不料农家女笑着说,这丝线算是很粗的,把一根正常的丝线分成十二根,我们做的活,最细的需要把一根正常的丝线劈成四十八根,那才真是很细很细的呢,像绣双面小猫什么,都是要求很高的,我手里这一幅是很一般的,少妇说,我们绣猫的时候,光一只猫眼珠就要用二十多种色线来绣。我听了真是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对答,心里暗自佩服,我又问农家女,这些绣品绣出来,送到哪里去,她告诉我这是加工活,是给乡里的刺绣厂做的,乡里的刺绣厂每年需要大量的绣品,常常是供不应求。全国的市场都很大,还有外国人来买她们做的绣品,她说话的时候,显出一种应有的骄傲。

我直起身子,稍远一些地看着这一幅情景,门前的小河,河边的竹林。绣花少妇很有兴趣,主动提出让我看一看她婆婆的一些旧物,我开心地跟她进屋,看她打开一只旧衣箱,拿出一些旧衣物,其中有大襟的上装,有竹裙和小围裙,都是绣了花的,就连一般穿的肥肥的裤子,在裤脚边上也都绣着花,有一双绣鞋,特别的细致,以五彩的线配色绣成。我一时兴起,经得主人的同意,穿上这些绣服,到农家女的衣橱前一照,自己也笑了出来,只可惜那绣鞋实在太小,怎么也穿不进去,只好作罢。我和农家女一起在绣绷前合了影,又在她的指点下坐上绣绷假模假样地绣了几下,为的是拍几张假模假样的照片,也为自己的一份情趣。但愿那几下粗疏的针脚不致破坏了农家女的绣品才好。听说这一带的农民都是很富的,一般的人家一年总收入不在一两万之下,男人在乡里的二厂做活,女人在家制绣,把日子过得火热,从他们的新居,从他们屋内的摆设,再从他们的精神状态中我都能看出他们很富足。

坐上回家的小船,不由想起苏州的刺绣研究所,我曾陪一些客人多次去过那里,和乡间农家女的工作环境相比,那里当然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是一座相当有规模、上档次的研究所,几十年来,他们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总结汇集了四十多种针法,发展了独具匠心的双面绣和运针自如的乱针绣,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三异绣,环形绣等新品,他们以技艺研究为主,结合生产实践,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礼品和展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经济衫等日用品。在研究所的陈列室,可让人大饱眼福,看到名不虚传的苏绣精品。像《春回大地》这幅作品,是由当代十二位名画家作画,赵朴初题词,在研究所工艺美术家顾文霞的亲自率领下,多名刺绣能手通力合作完成的。还有比如双面绣《月季群猫》、乱针绣《小白狗》、双面三异绣《松鼠葡萄》等等。每一幅都让人惊叹着迷,每一幅都有着以假乱真的效果,一边看一边自会生出一种恨不得都拿来占为己有才好的感觉,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刺绣研究所,更想看的还是那些巧夺天工的能工艺师,很可惜,有些老艺人已相继去世,像金静芬,杨守玉,沈金水等大师都为苏绣艺术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我们见到了健在的周巽先、朱风等老人,她们都以自己七八十岁的高龄继续从事着自己所热爱的苏绣艺术,培养和携带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来人。

无论是在自家门前搭绣绷的农家女,还是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大师,他们的工作让世人知道了什么是“精致”,什么是苏州人特有的“精致”,他们以自己一生的努力描绘了苏绣巧夺天工的精彩画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